|||
今天的事真多,学校又在搞考评,要给老师打分、评甲乙丙丁,真是头疼,搞得上午想一并说完的话现在才说完。
首先,请王春艳女士不要激动,本文不是针对你,也不是针对某个网友,你的直率是你的可爱之处,别的嘛,俺就不评论了。你很勇猛,勇猛得科学网都不敢把我那文章加精了,很多人不是都质疑精选吗?俺这么烂的文章最应该精选不是?何况俺老人家还向科学网请求加精了,多扫我老人家面子哟。本文是在说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俺几乎每年都会给学生讲类似的问题,也嘱咐学生工作干部密切注意相关现象,俺胆子小,怕出事啊。当然,你看不惯本人的观点,欢迎继续贴大字报,只要不是人身攻击,俺保证像小时候看到的俺们老家那些牛鬼蛇神一样老老实实,俺现在不就是在老实交代、剖析自己阴暗的内心世界嘛。俺在有些问题上喋喋不休,的确像某些博主评论的那样有点行为特异。但作为科学网博主,面对科学网很多学生辈的网友,我有责任把该说的话说清楚,是非曲直大家自己判断,我的对与错对你们都不是件坏事。不过这是相关话题的最后一篇,算是给王春艳女士再提供一个靶子。
在某种特定的社会,产生一些特异行为的人一点也不奇怪。行为特异这个词的确是我信手杜撰出来的,但意思非常直白明了。如果你承认人有反常(或异常)行为,就很容易理解特异(特别反常)行为。所以,这个词根本不需要做什么解释。
特异行为本身是个中性词,不含褒贬的意思,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产生反常甚至特异行为。某些特异行为出于病态反应,有些则未必。自杀是一种特异行为,虽然自杀者绝大多数情况下与心理障碍或精神因素有关,但个别也有例外。例如曾经听说某大学校长因为经济问题自杀了,我想这可能不是出于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而是畏罪自杀。但我们不能由个别推出一般,而应该从统计意义上来看自杀事件的成因。曾经有一个学校,在一个月之内先后有四个老师与学生自杀。我不知道有没有未发生过自杀行为的学校,但至少可以肯定,相当多的学校发生过学生或老师自杀的现象,这是什么缘故?是社会的原因还是家庭的原因?恐怕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Kuspring先生最先在我博文里提出很多大科学家都有特异行为,不错,数学界就有这样的人,佩雷尔曼拒绝领取菲尔兹奖就是一种特异行为。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拒绝领奖,即使你不看重这个奖,也不至于厌恶这个奖。众所周知,菲尔兹奖在国际上还是有比较高的威望的。他为什么宁可过着窘迫的生活而拒绝领奖?真正的原因外人也许不得而知,但肯定有内在的原因。前不久,一位博主介绍了一个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很多,普通人中有特异行为者就更多了。
寻找特异行为的根源也许比较难,因为很多特异行为中含有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大科学家的特异可能多半是个性使然,他们说话可能尖酸刻薄,行为做事可能有点不近人情,但他的行为能否为别人所接受,关键还要看他行为的动机与造成的后果。有位网友的评论非常深刻:“如果一个人疏离于群体,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一个群体疏离一个人,那问题就复杂了”,这句话道出了行为特异者之间的本质不同!较真甚至偏执都未见得不容于集体,但如果一个人的特异行为源于狂妄自大或者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特异就很难为大家接受了。这里不想涉及任何具体的人,因为对一个人的评判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你可以就某件具体的事论是非,但最好别因此对某个人盖棺定论,除非你真的了解他。有人质疑我对我们那位老师在学生论文上的处理方式,假如我告诉你,上次我介绍的要申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就是他,也许你就不会这么咄咄逼人地问我了。当然,如果再次质疑:“为什么他就不可以有诺贝尔奖的梦想?”是啊,你说得非常正确,虽然诺贝尔奖不是自己申报的,可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有诺贝尔情结,无可指责。何况任何人申报诺贝尔奖不会给他人或单位带来任何麻烦或损失,最多博得大家一笑。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可能给别人或单位带来伤害或损失,那就比较复杂了,远不是“宽容”两个字能够解决的,因为你宽容了他就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公正甚至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样的特异行为可以宽容,什么样的特异行为不能宽容还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的。估计马上会有人来反驳我:“要求单位修改简历会给谁带来伤害?能给单位带来什么损失?”请注意,我这里是就特异行为泛泛而论,至于对待那件事的态度,我早就说过了,要求修改简历本身没错,但方式失当。而失当的根源是什么?可能当事人的单位最清楚。我不过是凭借经验与直觉而论,当然文老师的评论让我更相信了我的直觉。
有个故事,某君为了评上职称,头缠白布站在某机关大楼的楼顶,声称:“如果不给我评上职称,我就从这里跳下去。”面对这样的局面,你怎么办?宽容还是不宽容?如果你宽容,万事大吉,如果你不宽容,万一他真的跳下去了,舆论如何评判就不是相关部门能左右的了。特别是如果他按照条件,也许基本达到了相应的职称标准,但毕竟指标有限,只能择优而取,后果就更加不堪设想。
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喜欢用“圆滑”或“固执”、“执着”来简单地评判一个人或者一种行为,其实在“圆滑”与“执着”之间还有巨大的中间地带,那就是处理问题的“策略”,也可以叫“婉转”,正所谓事情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讲究策略的人未见得就是不讲原则,就是出于某种不正当利益的考虑。经济学家热衷于谈优化,数学家热衷于谈最优解,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讲最优策略呢?至于在某件事情上的是与非,也许不能孤立地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内中的情由外人自然不得而知,但可以通过某些特异行为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无论你的判断是什么,只要不是出于恶意,都无伤大雅,结论正确与否有赖最终的事实来证明。
我对特异行为的态度是,不管你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就应该得到满足,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就不可以“宽容”,但怎么个不宽容则大有学问,很多时候是不可以用对待普通人的方式去处理的。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有些学生可以很直率地批评,有些则需要婉转,如果你把这个也当成一种“圆滑”,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你实在不懂教育”,因为因材施教的内涵不仅仅在教书,也包括育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