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为什么好学生只对分数感兴趣? 精选

已有 7588 次阅读 2012-10-12 08:47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首先声明,本文不针对任何学校与个人,纯属泛泛而谈。在这方面孤魂是榜样,挥舞着大刀煞有其事地在空中摆弄一番,最终谁也没被砍着。不过,没砍着人不等于没有意义,虚晃一刀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可以像师父教徒弟武功一样一招一式把刀法展示给徒弟看,二是泄洪,这个自然不必多解释。所以真正对维稳有帮助的是孤魂这样的人,难怪他曾经被评为优秀。

本文的标题其实并不恰当,追求分数者不仅仅是好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追求分数。这不是学生的错,从小学到中学,分数决定了你是好孩子还是差孩子,分数决定了你是聪明孩子还是笨孩子,一句话:分数决定命运。上了大学,那些优秀生们进入了重点大学,甚至全国最牛的大学,他们深深体会到了分数的价值,深知分数是改变命运、决定未来的唯一法宝,所以他们必须争分数。最高学府的学生争分数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出国,出不了国的学生优先考虑的也许不是读研究生,而是进公司,最后才是攻读研究生。一般学校的学生争分数也未见得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只要他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宁可放弃保送研究生的机会也会优先选择工作。说白了,没有多少学生真的出于兴趣而求学,这不是学生的问题,是社会价值观与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学习模式所决定的。

知道争分数还是那些积极上进、有学习动力的学生,不管怎样,哪怕是为了分数而用功总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一旦进入大学的校门,便把学校当成了花园、当成了游戏网吧的那些学生。记得曾经有个985高校的学生写了一篇震惊国人的文章,文章谈到了他大学四年的所见所闻,我仔细拜读了那篇文章后深有感触。小伙子值得我敬佩之处在于他放弃了被保送研究生资格,也放弃了公司高管的机会,去了偏僻的农村,去寻找真正的教育。在他作出了选择之后发表了那篇文章。我以为这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作为过来人,把一个真实的大学生现状告诉世人,对于我们反省今天的教育不无益处。重要的是,他已经离开了那个环境,不会因为这篇文章对他造成什么实质性影响。我想这个小伙子反映的问题远比学生只知道争分数要严重得多,但它注定只能是投入湖水的一枚石子,激起一片涟漪之后立刻沉入湖底,湖面复归于平静,地球依旧按照原来的轨迹运行,太阳依然从东边出来。事实上,即便是付出血的代价,也未必能撼动坚如磐石般的教育机制分毫。因为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庞大系统工程,没有教育理念的根本改变与从高到低全社会、全方位的结构调整,仅仅局限于教育内部的改革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传统,国人历来把读书作为奔向成功之路的桥梁,甚至是唯一的桥梁。在一个以分数评判优劣的时代,家长与孩子们怎么可能不把分数作为追求的目标?为什么家长们热衷于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类培训?为的是分数,为什么家长们逼着自己的孩子学奥数?为的还是分数。且不说你一旦拿到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银牌,全世界的大学可以任你挑选,即使你拿不到金牌,在升学考试中也可以帮助你得高分。谁能改变这个现实?别说一个大学教授,即便是大学校长也“救不了这些孩子”。

人们总是拿屈原说事,据说屈原被放逐一二十年后伤心绝望投江而亡,不过也有人说这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就像阿房宫一样,连地基都没存在过。我不是历史学家,不必去考证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其人其事,我们姑且假定这不是传说。屈原投江的意义何在?如果我们是屈原,我们投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改变楚国还是为了唤醒民众推翻楚国?我看啥也不是。屈原投江的唯一意义就是向世人宣扬一种品质,这就是“气节”,而在今天之所以人们依然热衷于拿屈原说事,也是源于“气节”,这个社会太缺少一点气节了。如果仅仅为了展示一个人的气节,你怎么做都可以,只要你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但没必要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意义过分放大,那样会误导世人,尤其是误导后生们。屈原的行为值得赞赏,却不宜效仿,就像普通百姓面对持枪抢劫的歹徒以命相搏令人敬佩,但也不宜效仿。还有人拿革命先烈说事,这就更荒唐可笑了,原因无需我多做解释。

只要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分数将永远是孩子们追求的目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621710.html

上一篇:程曜教授的行为是否恰当?
下一篇:职称评审总算有了一点改进
收藏 IP: 202.192.44.*| 热度|

23 李学宽 吕喆 吴飞鹏 陆俊茜 徐满才 魏武 杨月琴 刘立 余国志 钟炳 董文娜 张波 韦玉程 张成岗 陈冬生 白红友 李宇斌 杨秀海 陈国文 张骥 张木诚 fansg yxh316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