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都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vaxin

博文

思想是一条不息的河----我认识的老教授的故事之二

已有 3745 次阅读 2011-9-5 19:44 |个人分类:忆人忆往|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聊天, 老教授, 年青老师

    我爱和年长的老师们聊天,一是他们退休在家,时间空闲,十分愿意听我们这样的年青后辈谈谈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乐事,难事和困惑,年轻的教授们往往忙得脚不沾地,没有如此耐心;二是他们尽管从教学科研的一线上退了下来,但退守书斋依然眼观世界,心系社会,而且他们在教学、科研、治学、为人的经历和经验是一座挖之不尽的宝库。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便会去看望相熟的几位老教授,在他们安静的书房,泡上一壶茶,相对聊上一阵,总会度过一个愉快而有益的下午,这俨然己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牵挂。
    之前写过宋老师的故事(具体详见怀念那段单纯的师生岁月: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1290&do=blog&id=416709),昨日去探望施老师,回来后不禁想慢慢记录一下我认识的那些老教授的故事。施老师七十多岁了,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分配上海工作时本可以去同济,但那时的上海海运学院刚成立船上雷达导航专业,亟须人才,他便去了一穷二白的商船学院。从捡远洋集团换下的旧雷达开始,他们那代老师一手一脚地组建实验室,开始给1972年进校的雷达导航专业工农兵大学生上课,施老师在海运学院一直干到退休,曾经的不少学生如今都成为这个领域的学术骨干和著名专家。我进校晚,上研究生时才认识施老师,那时他已退休,但仍在学校发挥余热,尽管我们年纪相差将近50岁,却非常投缘,加上施老师为人十分亲和,总是笑咪咪的和霭可亲的样子,所以我很愿意向这样一位宽厚的长者倾诉自已在学习生活上琐事。而施老师对年青人总是非常鼓励,总尽他所能地帮我们想办法,出主意。
    暑假前施老师开刀住院了两个月,这次见他气色还不错,只是人稍瘦了一点,待我坐定,施老师便打开了话匣子,看得出谈兴依然很好。得知我明年要出国访学时,他便告诉我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让自已尽可能获得多的收获,特别是增长自已在研究领域上的眼界。施老师的儿子十分优秀,1989年上海交大硕士毕后便赴美留学,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大学里任教,如今年纪轻轻已是博士导师,计算机学院的院长了。除了将自己做研究的优秀基因遗传给儿子之外,施老师还言传身教地把“爱生如子”的师风传承给了儿子,施老师娓娓道来给我讲他儿子记得每个博士生、研究生的生日,每到有学生生日都会送上小礼物,每年总得在家办十几次以上的party招待学生到家中聚餐,这次一个博士生在美国结婚,他便做证婚人,连婚礼都是在他家里办的,这样的导师和学生,我相信己然超越了一般的师生关系,而更像是父子情深。这在如今师生关系十分商业化功利化的情况下,让我们感叹不容易的事,在施老师他们那辈导师眼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他们觉得这本就是为人师之本份。
    正是因为“爱生如子”的风格,施老师做系主任时,非常受到学生和年轻老师的爱戴,他说起那时如何带一位刚博士毕业的年轻讲师开设双语课程,手把手地,一点一点滴地纠正改善年轻老师的教学效果。想起自已刚上讲台时,也会觉得底气不足,毕竟刚毕业的博士要马上转换成优秀的教师,不是易事,那时就多么希望有能够给我指点,指出我的毛病和不足,便能使我少走很多自已摸索的弯路。谈起我现在上课时常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施老师说年轻老师要重视形成自已的风格,对如今不少高校盛行的ISO标准化质量管理模式很不以为然,认为把大学像工厂那样办,把老师像车间工人那样管,把学生像流水线制造产品那样培养是十分荒唐的事,也压抑了老师的自主创造性,自然无法培养出人才,更别说大师,何谈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了。
    像施老师那一代的老教授都十分谦逊,总说自已学的、知道的已落伍了,可每次我总能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思想是一条生生不息的大河,能够细无生地滋养着一批批的后辈年轻学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290-483236.html

上一篇:白兰暗香
下一篇:想起我的第一个教师节
收藏 IP: 121.77.146.*| 热度|

6 陈湘明 吴吉良 张玉秀 卓晴 齐伟 雷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