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叶浩生教授纵论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意识研究

已有 4312 次阅读 2010-5-29 14:17 |个人分类:杂七杂八|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文化, 责任意识研究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执委,中国心理学会首批认证心理学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浩生

责任意识,包括诸如责任感、责任心、尽责性特质等,是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对任务绩效、组织行为、人际关系等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与稳定婚姻、健康行为、寿命长短等也都有正向的关联,因而在法律、咨询、管理等诸多领域受到广泛重视。这些研究大都源于西方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法学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对象存在差异,理论解释难以沟通,测量工具推陈出新,众多研究各执一词,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局面。即使是在西方心理学中,责任意识也没有统一的概念、理论和评价测量工具。国内的诸多相关研究,无论在概念界定、理论背景,还是在结构探索及测量方法上,大多都沿用了西方思路,研究结论及多元化局面也和西方大同小异。

西方责任意识研究,通常将其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但从根本上说,责任意识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个体心理现象。因此,社会的文化背景必然极大影响着个体的责任意识。如果说责任意识研究的的多元化局面,是个体主义文化的必然结果,那么注重整体性的中国文化,又培育了怎样的责任意识种子呢?本辑两篇文章分别从道家和儒家——最为本土和传统的中国文化角度,对责任问题进行了文化考量。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探索现代中国人的责任意识,忽视了道家思想,就等于舍本逐末。《中国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为探索责任意识的文化渊源作出了努力。作者指出,为政方略主张“无为自化”,实际上也是“无为而无不为”;自我责任则是“贵己重生”,超越自我幻象、回归生命朴茂天真的涵养精神,最终达到“无为自化”的至德境界;“等视万物”的经世情怀,则超越了阶级、民族、宗教等分别,“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直接催生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博爱”精神。上述责任意识结构并非像西方通常认为的三个独立维度,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统一于道家尊崇的“真人”人格。道家式的责任意识最大特点是它的超越性,要求修养者超越有限自我的束缚,转向在与宇宙贯通的过程中定位自身,这是对当前责任主体境界的一种挑战。这一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背景的探索,丰富了有关责任心理结构内容维度的理解,有助于深化责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建构。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实然的主流。儒家文化虽继承了道家传统,但其积极入世的思想却让它成为了中国人责任意识的直接动力。如果说道家思想中的责任意识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推衍,那么儒家则是一种由我及人的推广。《责任意识的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分析》一文,致力于根据儒家文化,理解现实中中国人的责任意识特征。作者基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总结了中国人人际关系的义、利、情三要素及其中的责任意识成分,分析了差序责任意识的认同基础、运作范围、三维结构和动态机制,展示了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一圈圈外推、越推越薄的责任差序。这种与公民责任意识原则相背离的差序责任意识,导致了当代中国人独特的责任判断、责任冲突与责任解决模式。这种宏观的考察,显示了文化环境对责任判断的影响,为理解中国人的责任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视角。

当然,从文化角度探讨责任意识相关的心理内涵、结构与过程,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透彻的了解,这两篇文章也只是做了粗浅的尝试;另外,影响中国人责任意识的思想也不仅仅是本土的儒道两家,佛家思想也对中国人的责任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期待未来研究者能做出更进一步的探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329973.html

上一篇:国家级突出贡献心理学家杨鑫辉教授纵论心理学方法研究
下一篇: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收藏 IP: .*| 热度|

2 余孟孟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