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国家级突出贡献心理学家杨鑫辉教授纵论心理学方法研究

已有 4493 次阅读 2010-5-27 15:56 |个人分类:博视坊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事部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心理学会首批认证心理学家,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鑫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对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或学问的探讨,都具有根本性意义,对心理学也是如此。心理学的历史表明,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取得不同水平的成果,形成不同的学派,甚至有的会影响到心理学发展历史的时期划分。就西方心理学而言,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19世纪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是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用经验的方法去研究实际的心理现象,出现了联想主义心理学,这是哲学心理学向科学心理学的过渡。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采用“实验内省法”,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时期的开始。这个突破是得益于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入到研究心理现象,更具体地说是得益于实验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帮助。正如冯特自己所说:“科学的进展是同研究的方法上的进步密切相关联的。”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也是这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虽然非常丰富,但主要是思辨、内省的“心性”之学,“性理”之学,或“心学”,中国古代心理实验与测验的萌芽,并未能直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中国现代心理学也是引入用实验、实证方法建立起来的西方心理学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心理学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人文社会科学,而是这两者的二重性学科。依据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尽管实验与实证是当前心理学的主流,但决不能排除甚至要更加重视人文主义精神,我们也强调,“同时重视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心理学才能保证其真正的科学性”。因此在研讨心理学方法时,不仅要重视实验、实证方法,也要重视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本专栏发表的两篇论文就属于文化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方法的范畴,并且做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探讨,能给人以重要的启示与帮助。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一文,作者从文化学尤其是汉文字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视角,倡导用“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认为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揭示汉字里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它与奥斯古德(Osgood,C.E.)等倡用的语义分析法是名同实异的。本文的“语义分析法”,是先对文献中使用的象形、形声的表意汉字,作文字学与训诂学的诠释与分析,然后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观照,揭示其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新著《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就采用了语义分析法进行研究,在对“我”字作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人的自我观,在对“和”作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人的尚“和”心态。


《现象学心理学和佛教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比较研究》一文,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基本维度,对现象学心理学和佛教心理学作了比较性论述,这两种心理学学派都属于人文心理学的范畴。就研究对象说,19世纪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纯粹意识,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蕴含的心理学思想着重探究心法的心、意识。就研究方法说,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现象学还原”,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佛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则很少有人探讨,作者提出佛教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禅定”,是一种以心见心的内省活动,它要求“安静而止息杂虑”,是一种通过意识的自主控制达到知自心的训练技术。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无疑对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很有帮助,作者还著有佛教心理学的其它论文便是佐证。作者还比较了现象学还原与佛教禅定之异同,认为两者都具有清净性和自明性,尤其是禅定既非经验亦非超验,是觉知自我意识的有效方法。


为了不断推进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曾经提出既要有哲学的、心理学的、文化学的、人文的等多视角的研究,也要采用有正确指导思想与多元研究方法的方法学。我们期望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更加重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329291.html

上一篇:哥问的不是问题,是自由
下一篇: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叶浩生教授纵论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意识研究
收藏 IP: .*| 热度|

3 金小伟 贾利军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