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学术期刊编辑的境界

已有 5080 次阅读 2010-5-3 21:21 |个人分类:博视坊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术期刊, 编辑, 沟通, 境界, 理解

不久前,一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学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因为一篇稿件的处理而引发了一场争论。想必他们一定都气愤得不轻,不然,他们不会如此大动肝火。对于他们的争论,我很感兴趣,也很乐意发表看法。鄙以为,我们每一个学界中人,一定会以作者、编者、读者的身份,发生或强或弱的联系,他们的论争具有警示与借鉴意义。

我不想根据他们呈现的事实与理由作非常具体的点评,他们姑妄说之,我们姑妄听之,太具体了容易给人以拉偏架之嫌。尽管说了公道的话容易得罪不公道的人,我们还是尽量大声一点说,毕竟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公道的、正确的,不正确的在于对方。在事实层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态度一定要明朗,是非一定要明晰,责任一定要明确。毋庸讳言,现在,作者与编者紧张的状况时有发生,表现方式各异。直截了当地说,在实际工作中,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现象客观存在。相互误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编辑职业的价值,至少包含这样一个层面:不论作者是什么人,不论他的学术地位有多高,不论他是否遂愿,本质上,都需要编辑及其工作团队所天然保持的批判的张力参与其中,批判是编辑工作的制度安排,批判是编辑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批判也是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保证。编辑岗位客观要求编辑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编辑出版事业,不折不扣地执行规章制度、不卑不亢地接待来访作者、不偏不倚地审读学术稿件、不依不饶地纠正错字别字,发扬光大取弘用精、见微知著、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职业精神。

在实干的意义上,学术期刊编辑堪称学术田野的“农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甚至面临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生存窘境;在劳动价值格局上,近乎“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意义追寻上,更像是“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现在,学术期刊流行“以刊论文”,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它又如此地受到众人的欢迎与追捧呢?我想,它至少包含了概率论的道理。众多的学者挤着在极少的期刊上发表,能够被发表的,肯定是规则甚至潜规则的胜利者,这个比例其实是很低的,它从不同侧面证明了作者的实力。属于物以稀为贵,属于凤毛麟角,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获得了一种学术认证。一旦出现了大家公认的刊物,随之也就有了大家公认的一种编辑质量认证。当一个又一个认证被作者拿到的时候,学术评价部门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承认作者呢。这颇有点像在一场又一场比赛中胜利的选手,胜利者是值得尊重的。当然,失败者也是需要尊重的,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如自身的不足,如规则的不利,甚至如遭遇了“黑哨”。冲锋在前的可能是胜利的勇士,也可能是殉道的烈士。

有一种价值叫牺牲,有一种积累叫奉献,有一种荣誉叫默默无闻。当我们讴歌一场伟大的胜利之时,它的旁边总有一个无名英雄纪念碑。作者、刊物、编者就天然地联系到了一起。因为理解、因为价值取向的相同、因为是学术的知音而惺惺相惜,因为误解、因为价值取向的背离、因为是欣赏趣味的相佐而形同陌路。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个职业需要体现对学者热情的欢迎、体贴的服务和虚心接受批评的诚挚的态度。

正像医院的体格检查一样,病人需要,健康人同样需要这一过程;正像外来的文件需要杀毒软件的查杀一样,有毒的文件需要,无毒的文件同样需要这一步骤。经常听到一句话,编辑职业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其实,什么职业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个他人,首先表现为服务于作者,而作者作为选拔出来的优胜者,他们已经成为学术的代名词。服务于作者就是服务于学术。学术是人民事业的组成部分,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与服务人民是有机的统一。学术是人类的智慧宫殿,对于小人物,需要门卫来看守,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出的。对于大人物,同样需要警卫保护,需要保镖贴身护卫,不是谁都可以随便靠近的。在这层意义上,编辑就是门卫、是警卫、是保镖。有时需要奋不顾身地阻挡,有时需要毕恭毕敬地敬礼。这是职业的角色,岗位的需要,学术的使命,也是价值的实现与担当。

批评是一柄双刃剑。只有经历学术的刀光剑影,才能够锤炼学术的真功夫,才能够修炼出学术的真境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毫无疑问,作者的水平悬殊很大,编者的水平也悬殊很大。学者的水平确有高低之分,但学术的分工、人格的尊严实在无贵贱之别。密切的联系与批判的审视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缘千里来相会,另一方面,不是怨家不聚头。

矛盾的普遍联系和矛盾的特殊性统一于编辑活动之中,它很难、很苦,但什么不难、不苦?去问问田间插秧的农民,去问问矿井作业的工人。面对网络空间,学术期刊何去何从,人们见解不一,它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甚至根本就不是产业,真的管不了这么多了。它是一块弱肉强食的殖民地还是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实在无心、无力追问下去了。那些吞噬巨鲸僵尸的一群棕熊活灵活现,那些光鲜景观滋养的蚊蚋几乎无处不在,高度抽象而又十分具体。在精神的层面,他们堪比混迹学界的文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面目狰狞,一个一个值得接受正义的审判,判处死刑,按程序执行。在学术的入口处,正如是在地狱的入口处,守望一个工作面,萦绕在心头的《浮士德》式的疑问挥之不去:“我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许多戏剧性的场面时有发生。仔细分析矛盾的产生,会从另外一个维度寻找到编辑活动的规律。我们就会在貌视寻常的编辑活动中发现学术期刊及其编辑一种超越的追求。这种超越,要求作者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要求编辑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也必然要求刊物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这样,我们对学术的肯定的理解也就必然地包含着对刊物的否定理解。所以,正因为期刊天然地保持了对作者的否定,编辑及其工作团队天然地保持了对作品的批判,我觉得,充分的沟通与理解就显得非常必要。

必要的学术沟通,充分地学术交流,是学术期刊顺利出版的重要保障。这里面,包含对同一个事实的认定,包含对同一个规范的遵守,也理所当然地包含对同一个角色的尊重。否则,编辑就无法正常地开展工作。相对于宏大的作者群体,编辑其实是个需要理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当然,原理可以很抽象,应用却可以很具体。有时,编辑可以在具体的技术处理上、沟通的技术上再下工夫。学术期刊本来就是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表前期的沟通与交流断不可少。学术编辑、学术审稿人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本人也会有一段时间自我完善,一个学者如果不是有太浓郁的自恋情结,一定会对善意的批评持欢迎的态度。学术沟通、学术交流是激励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学术沟通、学术交流越自由、越开放、越频繁,对于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学术刊物质量的提升越有益。如何让策划方案更加细致具体,沟通交流更加充分流畅,栏目内容既有时效又从容自然,确有可以探讨的空间。必须指出,学术见解各有不同,我们既不可以将学术神秘化,更要防止将学术庸俗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学术文化的重要方针,当努力遵守。明代洪应明先生说得好:“道是一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是学术论文发表的理想结果。反观争论,沟通交流的技术层面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孰是孰非,已经不再重要,从论争中汲取营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能更是学术期刊工作应有的生存智慧。广义地看,论争只会让学术及学术编辑、学术期刊甚至作者学习更多的道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一个特定的政治口号,如果放在学术研究上,放在办刊上面,同样也很贴切。既然邀请了贵宾,就要把客人伺候好一点,至少也要解释得充分一点,期刊多一点反躬自省不是坏事,目的在于努力把好事情办得更好一点吧。同时,我也善意提醒有关机构与个人,也不要过于苛求学术期刊编辑,用一个农民工的工钱打发一个学术编辑,要求他们最好是文理兼备、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希望他们“宏观在宇,微观在握”,近乎既要让马儿跑得快,又要让马儿不吃草了。还是多一点“性价比”的概念吧。其实,学术研究也是个遗憾的艺术,这一次没有做好的事情,下一次再接着做吧。学者如此,编辑也如此。多一点设身处地,多一点推心置腹,对一点反躬自省,毕竟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何必非要毕其功于一役呢。

学术期刊,在舍中有得,在得中有舍。它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当今的面貌。它的今日抉择,又决定了其未来走向。学海茫茫,何为方舟?书山巍巍,路在何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需要脚踏科学研究的实地,仰望道德与学术的浩瀚星空。一切骄傲自满的观点,一切刚愎自用的态度,一切故步自封的行为都是幼稚而可笑的。学术期刊需要与学术研究同步,甚至需要引领学术研究。个人的积极见解需要融入到学术的团队之中,化作学术进步的不竭力量。犹如一名棋手,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有时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有时,掷地有声,棋局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编者如棋手,见胆略,见智慧,更见功力。平庸的棋手往往将棋局引入死胡同,善弈者常常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国维的人生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但他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常常为学界所引用。他说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定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特别是那种苦尽甘来,那种豁然开朗,那种发现新大陆的惊喜,远远超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欣喜,且境界更胜一筹。“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是一种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后者虽出自儒家之口,实则充满了仙风道骨之气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财富是一种收获,获得荣誉是别样的收获,获得境界则是更为高远的收获。那里有蓝天白云,有碧树芳草,有阳光月光。平凡的入口可以曲径通幽,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通往境界的钥匙。我们有时需要大大咧咧、毛毛糙糙,有时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有时需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有时需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我们有时需要高瞻远瞩、明察秋毫,有时需要装聋作哑、难得糊涂。时时刻刻要牢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同时,也会有两三学界挚友,无所顾忌,“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们都面临着不同的工作与生活的挑战,此时需要我们有清醒的头脑、恰当的拿捏和正确的处置,我们应该保留一分智慧给自己。同时,我们应该对周围保留一分必要的警惕。譬如,我们要警惕野蛮的醉驾和危险的狂犬对我们安全的威胁,我们要防止细菌与病毒对我们健康肌体的危害。天赋人权是人类伟大的思想,我们既要俯首甘为孺子牛,任劳任怨,在学术的大道上打扫卫生,又要对势力小人高昂我们的头颅,仰望学术广袤的星空。我们希望能够达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我们希望达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境界;我们希望能够达到躲闪腾挪、笑傲江湖的境界。那才是一个学术期刊职业编辑应该努力修炼的境界。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319338.html

上一篇:请教舒城二中校长王为勤先生:这不是放假是调课?
下一篇:谁怕谁:不是妻子捅死丈夫,就是丈夫捅死妻子
收藏 IP: .*| 热度|

8 许浚远 吉宗祥 李学宽 侯成亚 陈辉 彭春艳 徐学友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