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在血缘关系基因信息的解析中主要利用线粒体基因组为探讨对象。其理由之一是该基因表达来自母系族谱的信息,而父亲的信息不会通过线粒体DNA进行传递。当然,这种生命现象也表现在很多真核细胞生物中。为什么父系的线粒体随着精子进入受精卵细胞后,会消失于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一直以来是一个未解之迷。
最近,日本群马大学的佐藤健(Katsuya SATO)教授等人利用线虫(C.elegans)为实验对象,观察精子线粒体在受精卵中的变化过程。他们在实验中,分别对正常受精线虫,及自噬缺陷线虫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在自噬缺陷受精卵中的父系线粒体和所携带的基因组能够保持到幼虫阶段。佐藤等人的实验确认了细胞内的自噬功能参与了父系线粒体的消除过程,并认为受精诱发的细胞自噬是一种选择性消除父系线粒体的生命现象,这种细胞内的自噬过程可能有利于保留母系线粒体上的DNA继承。
至今为止的一些实验认为,出现于细胞饥饿状态时的自噬现象可能也与分解细胞内的部分成分用于营养源相关。佐藤等人实验提示的正常受精卵对来自父系线粒体进行特异性自噬消除是否与受精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相关,尚不明确。当然,实验结果也不排除受精卵利用特异性自噬作用,选择性的对父系线粒体基因进行排斥,而有利于母系基因在种族的世代传递过程。无论何种解释,受精卵中父系线粒体的丢失是一个生物进化的结果,这个生命之迷还有待于更深入的探讨。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本月13日Science杂志的电子版上。
草草
参考:Degradation of Paternal Mitochondria by Fertilization-Triggered Autophagy in C. elegans Embryos. Science, 2011 Oct 13.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1/10/12/science.121033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