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阅读太多文献
杨振宁曾忠告年青研究者“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中,而应该追溯问题的源头。”他说,一个问题,“如果我决定去研究它,我就一定从头做起,而且不去看别人的文章。做了一段时间,如果有困难,再去看别人的文章。”
无独有偶,蒲慕明也认为文献不能多看、乱看。他说“我深深感到新入科研之门的年轻学生最不该做的,就是大量下载所有与他领域有关的文献,而且努力去读所有的文献。一个科研新手往往很难判断所得信息的可信度与其意义,已存在的大量信息难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事实上,科学界泛滥成灾的文献,对年轻科学家富有创造力的心智可能会造成窒息性的伤害。(警告:读大量文献有碍健康!)身为一个神经生物学家,我常常在想,大脑处理信息的创造性与大脑已存信息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科学上最富有创造性的,尤其是在物理与数学领域,常常是在科学家年轻的时候完成的?为什么大脑的创造力似乎随年龄而衰退?我现在的假说是「信息量」与「创造力」之间可能是成反比的。每一个新存入神经网络的信息,都是对创造性处理信息的一个新的约束。知识累积愈多,脑中各式各样的框架也愈多,而这些已知的框架正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此,对知识极谨慎、有「抵制性」地选择吸收,可能是保持创造力的重要一环。”
更不用说伴随着低质量研究的“雪崩”,最近的科技文献近乎爆炸式增长。《We Must Stop the Avalanche of Low-Quality Research(我们必须停止雪崩式的低质研究)》说最近的科技文献 “redundant, inconsequential, and outright poor(多余的、无关紧要的、彻头彻尾的质量低劣)”。在这种情况下,挑选相关的和高质量研究文献就显得越发重要。
那么当你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什么时候阅读文献合适呢?
《BJS: Miscellaneous Musings on Academia》这样说,当你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你不能无视文献,但阅读过早也会有害,因为这会扼杀自己的洞察力(Suppose you want to move into a new research area. How much of the that area's literature should you read, and when? On the one hand, you can't ignore the literature in a new field completely, or you'll end up reinventing wheels and annoying the cognoscenti (especially if you are one of the cognoscenti in a neighboring research area). On the other hand, though, reading the literature early on can be even worse: you end up implicitly aligning your thoughts to the types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that are currently popular, and you stifle the types of insights you may have naturally had otherwise.)帮助证明信使RNA存在的生物学家Syndey Brenner强调科学研究上“无知”的重要性。文章建议在新领域阅读少数几篇文献(或许综述文章的一节),就可以提出你自己的猜想和进行实验了(after reading just a few papers in a new area -- perhaps a review chapter? -- to give you some sense of the area's scope and level of activity, I think you should then assiduously ignore the rest. Instead, just think about it: what seem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and what are the various types of potential answers that could be given? Start speculating and perhaps even run a few quick experiments. )。等实验有结果后,再详细考察阅读文献。
如何阅读科技文献?
蒲慕明的建议不错。他说“读文献不要只看文献描述的工作(What was done?)。还有四个“W”- 你也应知道,是谁做的(Who did it?) 、什么时候做的(When?)、在哪里做的 (Where?)、为什么会做这工作(Why?)。知道创新工作的来龙去脉,将帮助你在你这个特定时间、特定情况下做出与以前那些工作一样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所有的科学论文从表面上看都是非常合乎逻辑的。陈述的通用顺序(“科学八股文”)都是像这样的:前人发现这个、发现那个,因而我们提出这个,做这个工作,得到这样结果。其实很多工作不是这样来的,而且常常是倒置的。人们偶然碰到一个现象,然后想到底怎么会是这样的?最后决定可以这么解释,可以和前人发现的这个、那个现象有关。科学八股文现在已成为科研写作的标准模式,没有真实反映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你化很多力气才能找出来龙去脉。一些二十世纪初期的科学论文不是这样的。作者会诚实地告诉你他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原先可能希望得到其他结果,但是没有发现他想要的结果,可是在偶然之中得到了现在的发现,整个来龙去脉都跟你讲清楚了。为了简化或修饰,现在的论文都把真实的来龙去脉修改了。”
相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