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重新审视古文》中介绍了王学泰的观点,今天看到赵震先生的《不严谨但伟大:为什么中国古人都爱类比说理》(见《藏在历史细节里的谜》),也介绍一下此文的观点。
文章认为,中国古文(如庄子,老子,荀子的文章)中大量使用类比论证或比喻论证,逻辑力量非常脆弱,因为这是一种比较主观的、不充分的、不严谨的似真推理。并指出其来源可能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师法天地的思想。
如荀子的《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