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大学来了一位锐意改革的领导,给学校定下几年内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怎么建呢?
简单来讲,就是在大学实行绩效工分制,将基金项目、论文成果等按档次折算成工分;若干年一个聘期,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分成几个工分点,在聘期后算工分,达到就留在你的职称位上,达不到就降低职称聘用,实质上就是“非升即降”——“非升即走”的变种。
一线教师压力极大,天哪!资本主义国家都没这么弄!太残酷了!
国外只是对没到Tenured年轻教师这么干,一旦Tenured的教授、副教授还是要好一点。
工分制,水平再高,谁也无法保证成果天天有,资金年年上,因此,苦呵呵的、压力大的要命,年轻的早衰,年老的早死。
如果今年的加拿大那个滑铁卢大学如果也按这种工分制,Strickland恐怕被逼走了,作为能产生诺奖得主的大学也就泡汤了。
再说了,这么精确的工分制,Strickland发表在《光学通信》那个水平不高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就1.0左右的论文能算多少个工分呢?
有本事,中国一流大学的标准就这么认定: 10年内能拿到诺奖的,就算一流,拿不到诺奖的,就凭你是清华北大,也只能算二流. 这样子标准简单明确,省得这么折腾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