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清教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qyang 看博客、写博客,快乐每一天! 上海交大杨汝清

博文

浙东春游——绍兴兰亭

已有 6980 次阅读 2008-7-29 08:46 |个人分类:日记随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旅游, 绍兴兰亭

                      图 文/青水洋

    我爱人的老家属于诸暨市,但离绍兴更近,就在兰亭不远处。看完祖传的老房子后,我们就驱车直奔兰亭。
    兰亭就在这绍兴城西南的兰渚山下。据传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种兰于此而得名。
    兰亭地方不大,但非常雅致。园内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碑、兰亭碑、流觞亭、小兰亭、御碑亭、右军祠和书法博物馆等。
    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又因其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名天下。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挚友41人在此“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王羲之乘酒兴写了一篇被后人誉为艺林杰作的《兰亭集序》,兰亭由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然而,千年后的今天,《兰亭集序》的真迹已不知去向,可能真正成为了绝世佳作。
    关于《兰亭集序》的下落:
    一曰:被唐太宗李世民雇人偷走,最后与其合葬在他的陵墓—昭陵里了;
    二曰:不孝之子唐高宗李治,没把《兰亭集序》给他父亲陪葬,而是把它留给了自己,与武则天一起合葬于乾陵,据说就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之下。

  
     
    “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当属“兰亭碑亭”。它建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95年),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亭子呈四方形,属于单檐歇山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碑上的“蘭亭”二字,为康熙皇帝御书。不过大家可以看出“蘭亭”二字虽然骨肉丰满,古意盎然,但“蘭”字缺了下身,“亭”字少了头。据传“文化大革命”时期,石碑被红卫兵砸成4块,1980年修复时,怎么也找不到两字之间的那块小碑石,无奈百姓以自己的想象在缺陷处用手指去弥补摩画,久而久之“蘭亭”二字中间的残缺部分似乎隐约可现,所以现在大家又称之为“君民碑”。

 
    王右军祠(因王羲之曾任过右军而得名)始建于1698年,四面环水,总面积756平方米,进门厅即为墨池,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墨池由此得名。我站在“墨池”横匾面前久久不愿离开,因为它又使我有想起了幼时印象深刻的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故事。

     

    王羲之很爱鹅,传说是因为他从鹅的形体动作里体会出了书法的奥秘: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腕部要像鹅掌拨水那样舒展流畅。他特意建造了一口池塘养鹅,因而得名“鹅池”。池边建有碑亭,石碑刻着“鹅池”两字,字体雄浑,笔力遒劲。相传这“鹅池”两字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
    传说一天王羲之正在书写“鹅池”两个字。刚写完"鹅"字,忽闻圣旨到,遂搁笔迎旨。其儿王献之憋不住创作冲动,顺手提笔一挥,在下面补上了一个"池"字。一碑二字,一瘦一肥,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再走不远,一个大大的“太”字吸引了不少游客。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王献之学习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对小献之说,要写完院里这18缸水,才能练得书写的基本功。献之练了5年,用完了3缸水,觉得差不多了。他把一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父亲摇头不语。拿到一个“大”字时,王羲之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点,然后叫他去给母亲看。其母看后,叹口气地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于是王献之骄气殆尽,锲而不舍用尽了18大缸水,使其在书法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书法界称为“二王”。

   
     

    转向右侧,便是气势恢弘的御碑亭。亭内中央耸立着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的兰亭御碑。碑的正面刻着康熙皇帝亲书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背面是其孙乾隆皇帝所写的七律《兰亭即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胜名”,书法飘逸,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祖孙两代同书一碑,故兰亭御碑又名祖孙碑。 
    如此国宝级的古碑,在“文革”中能仍然保存无损,讲解员说应归功于当时的一批“赤脚医生”。据说,驻扎在里面的“血防”医生听说红卫兵要来砸碑,他们连夜在碑上涂上石灰,在正面用红色大字写上毛主席的《送瘟神》诗词,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红卫兵见都是“最高指示”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小溪对面的茂林修竹中,建有占地十余亩的“兰亭书法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古今书法精品,并设有书艺交流厅,据说每年在清明节举办书法大会,仿效古人曲水流觞雅事。
因前面观看欣赏花时太多,这里我们也只能走马观花,匆匆而过。
    已到中午,我们只能驱车赶路,期望下次再来。
    兰亭,真使人流连忘返啊!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73-33521.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不神秘(5)—人工智能的研究途径
下一篇:中国人应该怎么吃?
收藏 IP: .*| 热度|

3 王汉森 王安邦 李祖龙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