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我的首篇科考报告

已有 5429 次阅读 2018-11-12 09:45 |个人分类:牧地资源生态|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贵州, 黔东南, 草场, 饲用植物, 评价

 

我的首篇科考报告


题记: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综考会。1964年参加中科院西南队贵州分队,首先来到黔东南地区进行考察。经过一个半月的野外工作,7月份写出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的首篇科考报告。特录如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前言

 

中国科学院西南地区综合考察队贵州农水分队于一九六四年六月与七月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了综合考察。为了提供畜牧业的发展条件,草场资源被列入考察任务之内。但由于草场专业的人数过少,不能独成一组,故与植被专业合之,共同完成了草场资源的考察工作。

本州是以林为主的地区。林区的草场有何特点?如何开发利用?怎样更好地为畜牧业服务?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重点阐述开发利用评价,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的改良利用意见。但由于总结时间短,人少事多,所以还未量算出各县的各类草场面积,有待以后补充。同时,限于考察时间短,人力不足,能力甚差,工作不够细致全面,参考文献少,所以错误和欠缺之处一定很多,诚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草场植被的环境条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位于北纬25°20'-27°32',东经107°17'-109°31'之间。北与铜仁、遵义二专区相接,西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相连,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东与湖南省毗邻。东西宽208公里,南北长215公里,全州面积约29600平方公里。为亚热带湿润地区东部亚地区的一部分。在这块土地上广泛分布着山地次生灌丛、疏林和草坡草场。

本州东南部属江南古陆雪峰隆起地带的西部,西北面为黔北台向斜,西部为黔桂台向斜。

中南部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中等或强烈切割,部分山脊有剥蚀面,较为平坦。以枢岩、砂页岩为主,风化很深,局部地方有灰岩。切割缩小了草场的有效面积,然而部分山脊平坦又为放牧创造了有利条件。东北部主要为丘陵盆地,风化深厚,以页岩、枢岩、砂页岩、石英砂岩为主,亦有灰岩。这种地貌较前宜牧,但草场面积不大。西北部为盆地山原,岩性比较复杂,多白云质灰岩,风化壳厚,但部分地区土层很薄,岩石外露,不能辟为基本草场。

该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10-3月),受西伯利亚大陆气团控制,故冷凉干燥少雨。但此气团初到时,将原来停留本区的暖湿空气抬升,会造成降雨或落雪;夏季受南方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影响,温度高,湿度大,降雨丰富。全年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春季80-90天,冬季100天左右。因此牧草的生长期长,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但冬季下凌时,不能放牧家畜,必须储备干草。夏季多暴雨,易引起草场的水土流失。

一般而言,≥10℃积温,南部大于6000℃,西部小于5000℃,余者介于5000℃-6000℃之间;年平均温度16℃以下,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5℃;平均年降雨量1200mm,变动于1400-1000mm之间,4-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0-75%,其中6-8月最多,占45-60%;冬半年降水量少,占全年的25-30%;冬季(12-2月)更少,仅占全年的7%。因此,在生长期内牧草生长旺盛,饲料资源丰富。雨日占全年天数的二分之一,相对湿度77-80%,故减缓了干草的晾晒速度,但7-11月日照率为40-50%,又为晒制干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年风速多在2米/秒以下,因此冬季枯草保存良好,不致被风掳走。冬季积雪日数大部分地区为1个月左右,以榕江、从江积雪日数最短,平均约10天,三穗积雪日数长达50余天。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决定储备冬草的数量。

本区因地形、纬度差异,南北各地气候有所不同。南部的积温、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北部,所以南部更为温暖,生长期长,牧草生长更茂盛。

境内地带性土壤为黄壤,一般分布于800-1300米;1300-1800米为棕壤,18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局部地段为泥炭土;400米以下为红壤,局部有红黄壤。西北部地区以黄壤、黄色石灰土为主;中南部主要为红黄壤;东北部红壤分布广泛。可见,本州绝大部分地区为酸性土壤,不利于豆科牧草的生长,因此要栽培豆科牧草就须改良酸性土壤。

此外,本州北有清水江、舞阳河,南有都柳江。中为苗岭山脉,高2160米,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境内河流纵横,小溪遍布,为家畜用水提供了方便条件。

 

 

二.草场概况

 

(一)草场的一般特点

本州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由于人为的严重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灌丛、草坡和疏林。这些植物生长地,目前是放牧或刈割牧草饲养家畜的生产地段,并能够在其上培育草群,故统称为草场。但该地区的草场,处于亚热带山地林区,所以不同于温带山地牧区的草场,具有如下特点:

(1)目前没有畜牧业的专用草场。

境内,现有草场面积虽大,但大部分草场在远景综合规划中不一定或不宜于作为草场来利用,如松杉疏林,现虽用来放牧,但并不适宜做草场。再如:黄平马场周围,原为放牧场,现已成杉木幼林。所以,这些草场均为暂时草场。但是,要想给家畜提供足量高产优质的饲料,就必须把适合饲养家畜的草场划成基本草场,供畜牧业专门利用。

(2)没有原生天然草场,都是次生天然草场。

本州为森林地带,但因人为的常年影响(如:轮回开垦、丢荒、火烧、植树等),原生植被丧失了本来面目而发生了演变。例如:施秉紫荆区王家山背有常绿阔叶林,而数里之外便为灌丛和草坡;再如岑巩至天马的公路西侧有常绿阔叶林出现,而公路东边却为草坡、灌丛。故可确证:灌丛和草坡是次生植被。

又因各处人为影响的方式、程度及生境条件有所差异,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次生草场。例如:从黄平县旧州区至余庆,草场类型出现的次序为:旧州→龙登辅为草坡,龙登辅→代章为灌丛,代章→大坪为松杉疏林,大坪→余庆为灌丛、草坡。从中可明显看出,在旧州和余庆附近,因人为影响很严重(砍伐薪炭、烧草和开垦等),生态条件恶化,所以演变成了草坡;距离旧州或余庆二个大居民点愈远,破坏程度愈小,所以呈现为灌丛和疏林。

上述说明,本州的天然草场是植被演替的某些阶段,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对选定的基本草场必须加强管理,防止草场质量下降,产量减低。此外,现状草场主要是草坡和灌丛,植物种类虽多,但饲料价值高和经济价值大者,所占比例不大,尤其是品质优良的灌木和乔木饲用植物更少。

(3)次生天然草场资源没有固定。

本州不仅是贵州的林业基地,而且是全国的杉木林基地之一。畜牧业在本州是一个辅助部门,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可做草场的草坡、灌丛等,将大部分用来植树造林,还有部分需垦为农地。可见,目前的灌丛和草坡等,多数为暂时草场;以长远观点视之,不能将其全部归为草场资源。

此外,植被的演替,森林的营造和砍伐,开垦与丢荒等,均使森林、农地与草场的比例和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同一类型草场的草群高度、盖度极不一致,年变化也很大,这给草场生产力的测定增加了困难。

从上述不难看出,天然草场资源远未固定,所以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农林牧用地,以确定基本草场面积,便于加强培育,提高草场载畜量。

(4)皆为山地草场和丘陵草场。

境内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盆地、峡谷等。目前,盆地已垦成农田,峡谷一般坡度较陡,不能放牧或刈割牧草;盆地、河漫滩和沟谷只有零星草场,不成大片出现;草场多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地区,其利用和改良须考虑坡度、坡向、切割程度、相对高度和岩性。

虽然都是山地和丘陵草场,但因各地岩性和湿度不同,草场亦有一定的差异。石灰岩上主要为藤刺灌丛或黄茅为主的草坡;酸性岩地区以栎类灌丛或白茅、蕨类、五节芒为主的草坡为多。

草群因其基质湿度不同而引起的变化,可以从垂直和水平分布两方面来说明。垂直分布:在雷公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带,因湿度大,破坏之后形成五节芒、金星蕨为主的草坡;1000米左右的地方,湿度较前为小,形成白茅为主的草坡。水平分布:中南部数县,基质湿度较大,草坡以白茅、香草等为主;西北部的基质湿度差,呈现以拟金茅为主的草坡。

(二)主要野生饲用植物

生活型不仅表现出植物的外貌形态和更新特点,而且反映饲用植物的饲料价值和利用特性。它是植物对当地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形态上的表征,因此可根据生活型判断饲用植物的经济意义和环境条件。

可食部位系饲用植物可供家畜利用的主要部分,它反映饲用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利用状况,同类可食部位通常为一种或多种生活型的饲用植物。

根据饲用植物的可食部位和生活型,可将其归纳如下:(详见附表)

(1)茎叶饲料

由多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和草质藤本组成。可食部位主要是叶和茎秆,经济价值和利用率均较高。其中以多年生草本的经济意义最大。

多年生草本饲用植物:依据质地和形态又可分为植株柔嫩或低矮、植株粗糙或高大、多裂叶和大叶四类,包括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和杂类草。植株幼嫩和粗糙者主要为禾本科牧草,广泛分布于草坡和零星草场之上、灌丛之中以及疏林之下;饲料价值和经济价值多居优良(高)与中等,为本州最主要的野生饲用植物,其中以中高型禾草为主,如:白茅、五节芒、香茅、鸭嘴草、野青茅、菅草、拂子茅、拟金茅、黄茅等。它们虽然植株粗糙,但营养价值高,含有多量的碳水化合物,为牛马的良好饲料。另外,狗牙根、知风草、雀稗、疏花雀麦、结缕草等株株幼嫩或低矮的牧草,亦是马、牛、羊的优等饲料。有一些禾草,如:淡竹叶、金茅、金丝草、野古草等,饲料价值虽居中等,但出现率小,生产力不高,所以经济价值低。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五节芒不仅分蘖力强,生产力高,而且较耐寒,冬季仍可萌发鲜嫩枝条,是家畜冬季的重要青饲料来源。

此外,上述两类中还包括豆科、莎草科和杂类草的一些牧草,如:苜蓿属、苔草属、破铜钱、龙牙草、地瓜藤等。豆科牧草的营养价值高,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少量的纤维素,适口性良好,各种家畜均喜食,但出现率少,目前经济价值不大;从发展看,今后将会提高。杂类草和莎草科的价值一般不高。有数种杂类草是猪的良好饲料,如:炸酱草、破铜钱、风轮菜、何首乌等等。

多裂叶与大叶两类饲料,均为菊科牧草和杂类草,主要是猪、羊的饲料,对于牛、马的饲用意义不大。其中,真蕨分布广泛,产量高,但适口性差,羊、牛只在其幼嫩时采食。且真蕨的根茎迁侵能力强,孢子散布广,排斥禾草的生长发育。因此,真蕨非但价值很小,而且对草场质量的提高有严重危害。

二年生草本饲用植物:一般适口性良好,为各种家畜所乐食。常见的有:白顶早熟禾、巢菜、草木樨属、天蓝、一年蓬、繁缕等。但优质者数量少,故为次要饲料。

一年生草本饲用植物:又分为植株纤细与大叶两类。植株纤细者通常幼嫩,适口性很高,如:早熟禾、看麦娘、荩草、狗尾草、剪股颖、鸡眼草等,丰富了夏季饲料。而叶子宽大者一般适口性不良。

藤本饲用植物:主要有:葛藤、悬钩子属、葡萄属、鸡屎藤等,是山羊与牛的野生饲料,有的种类为猪所乐食。

(2)枝叶饲料

包括:灌木、小半灌木和乔木。利用部位以叶片为主,嫩枝次之,利用率远低于茎叶饲料。

灌木饲用植物:数量很多,可分为:藤刺灌木与无刺灌木。藤刺灌木多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常见的为蔷薇属和悬钩子属的种类。这类灌木是山羊的良好饲料,牛亦采食;冬季饲草缺乏,其叶羊、牛嗜食。无刺灌木饲料主要是马棘。其蛋白质丰富,纤维素少,消化率高,干草的适口性良好,但鲜草的可食性不高。

小半灌木饲用植物:分布于山坡,植株矮小,生长不良,出现率低,价值不大。常见的为胡枝子属的一些种类。

乔木:可分为针叶和阔叶两大类。针叶乔木以马尾松和杉木分布最广。水牛可采食杉叶;松叶经过调制可以喂猪。阔叶乔木以栎类最多,其次有见风干、鼠李、四照花等。这类饲料,家畜在其叶子幼嫩时采食,老后则不食或几不食。此外,还有刺槐,无论其鲜、干叶均为各种家畜所喜食,但全树含有毒物质,秋季毒力最强;夏季生长繁茂时,毒性甚小,可用作饲料。

(3)叶片饲料

包括竹类和水生饲用植物。其利用部位主要为叶片。这类饲料数量不多,利用时期或适宜畜种的局限性较大,所以仅占次要地位。

竹类:在饲料丰富的夏季,一般不利用这类饲料;冬季缺乏饲料时供家畜采食。分布最多者为白竹,其次为水竹、金竹等。

水生植物:有浮萍、满江红等,分布于稻田水面,为猪的夏季饲料来源之一。

 

附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主要饲用植物特征

可食部位

生活型

 

质地与形态

主要饲用植物及饲料价值

主要饲用植物的经济价值

 

优良

 

 

中等

 

低劣

 

 

 

 

 

 

 

 

 

 

 

 

 

 

 

 

 

 

 

 

 

多年生草本

 

柔嫩或低矮

狗牙根、结缕草、知风草、雀稗、

疏花雀稗、三叶草、苜蓿

金丝草、

苔草spp、破铜钱、

鸭跖草

炸酱草、粉条儿菜、远志、龙牙菜、地瓜藤

知风草、疏花雀麦、三叶草、苜蓿

雀稗、结缕草、狗牙根、

苔草spp、

破铜钱

金丝草、炸酱草、地瓜藤、龙牙菜、粉条儿菜、

鸭跖草

 

粗糙或高大

五节芒、鸭跖草、细柄草、香茅、黄茅、野青茅

白茅、菅草、拟金茅、金茅、拂子茅、淡竹叶

类芦、

莎草科spp、灯芯草

五节芒、白茅、黄茅、拟金茅、香茅、菅草、野青茅

细柄草、拂子茅

类芦、淡竹叶、莎草科spp、

灯芯草

 

多裂叶


苦苣菜、野胡萝卜

蒿属spp、真蕨



蒿属spp、真蕨、苦苣菜、野胡萝卜

大叶



车前、珍珠花



车前、珍珠花

二年生草本

 

纤细

白顶早熟禾、紫云英、巢菜


一年蓬、繁缕



白顶早熟禾、紫云英、巢菜、一年蓬、繁缕

粗大

草木樨sp、

天蓝苜蓿




天蓝苜蓿

草木樨sp

一年生草本

 

纤细

早熟禾、剪股颖、看麦娘、狗尾草、画眉草、荩草、蟋蟀草、鸡眼草


小飞蓬、益母草


荩草、狗尾草、鸡眼草

早熟禾、看麦娘、剪股颖、蟋蟀草、小飞蓬、益母草

大叶



羊耳风



羊耳风

藤本


葛藤


葡萄属spp、悬钩子sp、

南蛇藤、

鸡失藤


悬钩子sp、

葛藤

葡萄属spp、

南蛇藤、

鸡失藤

 

 

 

 

 

 

灌木

藤刺



蔷薇spp、

悬钩子spp


蔷薇spp、

悬钩子spp


无刺

马棘、小槐花




马棘

小槐花

小半灌木


胡枝子spp、

山蚂蟥


铁扫帚



胡枝子spp、

山蚂蟥、

铁扫帚

 

乔木

 

阔叶

刺槐


栎类、见风干、柳属spp、

四照花


刺槐

柳属spp、

栎类、四照花、见风干

针叶



马尾松、杉



马尾松、杉

 

 

竹类




白竹、水竹、金竹


白竹

水竹、金竹

水生植物



浮萍、满江红



浮萍、满江红


 

 

三.草场类型及其评价

 

(一)草场类型

草场分类应当反映其起源、发展阶段、植被特征及其环境条件,以及经济价值与利用特点。结合本州的具体情况,初步拟定草场纲、草场组、草场型三级单位,作为草场分类系统。

草场纲,反映草场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表现植被型(或型组)的特征。划分为三类:灌丛、草坡与疏林。草场纲之下设草场亚纲,以地貌类型为依据。草场组,根据岩性、土壤和植物群落建群种进行划分。草场型,以植物组合为划分标准,但由于工作不细致,资料不足,所以不予划分。

Ⅰ.草坡草场纲

1.高原丘陵草坡草场亚纲

A.裸露灰岩黄茅草坡草场组

B.灰岩黄壤拟金茅草坡草场组

C.变质岩黄壤真蕨草坡草场组

D.灰岩石灰土黄栌禾草疏灌草坡草场组

2.低山草坡草场亚纲

A.灰岩红黄壤白茅草坡草场组

B.板岩黄壤白茅、芒萁草坡草场组

C.砂页岩红黄壤大叶胡枝子、五节芒疏灌草坡草场组

3.中山草坡草场亚纲

A.板岩山地黄棕壤五节芒草坡草场组

B.砂页岩黄壤真蕨、五节芒草坡草场组

C.灰岩黄壤五节芒草坡草场组

D.灰岩黄壤白茅、菅草草坡草场组

E.砂页岩黄壤大叶胡枝子、真蕨疏灌草坡草场组

4.谷地草坡草场亚纲

A.砂页岩红黄壤虎尾草、香茅、鸭嘴草草坡草场组

B.砂岩板岩红黄壤铁芒萁、禾草草坡草场组

Ⅱ.灌丛草场纲

1.高原丘陵灌丛草场亚纲

A.砂页岩黄壤栎类、杂木灌丛草场组

B.灰岩黄壤栎类、化香、杂木灌丛草场组

2.低山灌丛草场亚纲

A.裸露灰岩火把果藤刺灌丛草场组

B.灰岩红黄壤栎类、杂木灌丛草场组

C.酸性岩红黄壤栎类、杂木灌丛草场组

D.红黄壤檵木灌丛草场组

E.红黄壤白竹灌丛草场组

3.中山灌丛草场亚纲

A.灰岩黄壤栎类灌丛草场组

B.砂页岩黄壤化香灌丛草场组

C.酸性岩黄壤栎类灌丛草场组

D.山地灌丛草甸土竹类灌丛草场组

4.谷地灌丛草场亚纲

A.红黄壤木姜子灌丛草场组

B.红黄壤栎类灌丛草场组

Ⅲ.疏林草场纲

分布最广泛的为稀疏栎林和稀疏松杉林。因疏林作为草场利用极不合理,且意义不大,所以不进行分类。

除此之外,还有河漫滩草场、草甸草场、沼泽草场及零星草场。这几种草场面积不大或是零星散布,因此分类的意义很小,且更为琐碎,故亦不进行分类。

(二)评价草场的原则

植被是饲养家畜的物质基础,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和草场利用有一定影响作用。所以,评价时以植被的经济价值为主,以环境条件为辅。

(1)草场植被的经济价值

草场植被的经济价值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饲料价值、生产力、分布范围和适宜性。饲料价值与适宜性决定草场质量;生产力与分布范围影响其经济价值。其中,质量是评价草场的主要指标。

饲料价值依植物生活型与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为转移,从而决定草场的质量。生产力决定于饲用植物的高度、盖度和多度。

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和杂类草等各类饲用植物,包含有不同的生活型,其营养价值、适口性和消化率悬殊很大,且其生物生态学上的差异,导致质地与利用上的不同,亦影响草场质量的高低。

此外,群落中植物的疏密度也影响草场的质量。

(2)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坡度、切割程度、基质土壤、水源、海拔与气候等。

植被与环境是矛盾统一体。环境条件不仅影响植物种类成分和草场生产力,而其影响草场的利用程度和利用范围。

因境内以山地草场为主,所以坡度、切割程度对草场利用价值影响较大。坡度愈大,家畜愈难以攀登,消耗体力越大,采食率越低,雨水冲刷愈严重,继而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切割程度深,不仅草场利用率,缩小草场有效面积,而且会跌伤家畜。

本州各地区,因气候、海拔、基质不同,致使草场类型有所差异,左右草场价值的高低。

一般而论,本州雨量充沛,地表水丰富,畜牧业用水不缺乏,但有的地区水源较远,水位较低,降低了草场的利用价值。

(三)草场的开发利用评价

本州气候温暖湿润,生长期长,水源丰富,牧草生长茂盛,有优良的野生牧草,这对草场的开发利用是有利的。但是,境内多为山地草场,均有一定坡度;部分地区岩石裸露;草质一般粗糙;灌丛密集;并且易发生演替;有的地区冬季下凌,不能放牧,又给草场的开发利用带来了不利因素。

草坡、灌丛和疏林草场纲,分别由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组成,因此,三者的经济价值是截然不同的。

草坡由草本,主要是多年生禾草组成。而多年生禾草的营养价值较高,家畜喜食或乐食,故草坡的价值高于灌丛和疏林草场。灌丛和疏林分别由低位芽和高位芽植物构成,这些植物的饲料价值远不及草本植物。家畜在这种草场上采食的对象主要是灌丛中或林下的草本植物。灌丛的经济价值又高于乔木,所以在畜牧业上灌丛优于疏林。

地貌类型主要影响草场利用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种类成分和质地发生变化。

(1)草坡草场

本州草坡的面积仅次于灌丛,位居第二。在黄平、从江、榕江、剑河、黎平等县均有大面积的分布。

草坡草场在种类成分、产草量和载畜量等方面的特点是:①绝大多数草坡均以禾草为主,一般禾草的比重占70%-80%;局部地方以蕨类或杂类草占优势。在草坡上,均有零星或稍多的灌木出现。②南部地区(包括榕江、从江等)比北部地区(施秉、黄平、三穗等地)的载畜量高。南部地区的全年可食产草量约1500-2500斤/亩,百亩载畜量4-10头(牛单位,下同);北部地区的全年可食产草量变动于300-900斤/亩之间,百亩载畜量一般1-3头。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南部比北部地区的积温高,生长期长,雨量多,所以牧草的植株高,盖度大,再生能力强,且植株稍柔嫩,利用率较高。③北部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湿度大,产草量高,约900斤/亩;海拔800米左右的地方,多石灰岩,生境偏干,产草量一般在300-500斤/亩之间。

下面分别评价主要类型的草坡草场:

A.五节芒草坡草场

分布在湿度较大和土壤条件颇好的地方,如:撂荒地及雷公山海拔2000米以上的部分地区,坡度不大;主要种类成分有:五节芒、白茅、隐子草、牡蒿、粉条儿菜、蕨类等。草层高度在1米以上,百亩载畜量为2-3头,是良好的刈草场和放牧场,最适合牛的利用,但放牧比刈草的利用率低。其中,五节芒的冬枝,可提供冬季青饲料;有的群落,蕨类植物显著增加,降低了草场的质量,故应采取措施,消灭蕨类植物。

B.白茅草坡草场

生境条件次于五节芒草坡,一般为酸性土壤,广布于黎平、剑河、丹寨、从江、榕江诸县。坡度较小。主要植物种类有:白茅、拟金茅、菅草、细柄草、知风草、胡枝子、真蕨、五节芒、羊耳风等。草层高度40-50厘米,百亩载畜量1.0-3.5头。这类草场适合牧牛,亦可放牧马、羊。根茎性禾草比较耐牧,也可刈制干草,储备冬用。

C.黄茅草坡草场

多出现在石灰岩地区,黄平、施秉、镇远等县都有分布。主要种类为:黄茅、野青茅、白茅、菅草、苔草、珍珠菜等,草层高度介于30-50厘米之间,百亩载畜量0.6-1.0头。

这类草场多为密丛下繁禾草,适合放牧,但一般岩石裸露,盖度不大,土壤冲刷严重,培育改良工作困难,且裸石对马、牛有伤害作用。而且,在7-8月开花结实之后,果实具扭转硬芒,对畜体有害,以羊受害最大。因此,要想合理利用这类草坡,必须在早期适度放牧。

D.虎尾草、香茅、鸭嘴草草坡草场

分布于榕江、从江境内之都柳江沿岸低山坡上。草层高约50厘米。主要饲用植物有:香茅、虎尾草、鸭嘴草、菅草、知风草、羊茅、野古草等,百亩载畜量6-7头。禾草比重占85-95%。且山脊部分平缓,是良好的放牧场和割草场,适合牛、马大畜利用,但豆科牧草甚少,是其美中不足之处。

E.真蕨草坡草场

在考察地区,此类草场未见大面积分布,一般出现在禾草草坡之间,面积不大,主要种类有:真蕨、白茅、五节芒、荩草、苔草等,草层高度50-80厘米;蕨类所占比重很大,约80-90%,禾草仅占10-5%,百亩载畜量小于0.5头。并且,蕨类排斥禾草生长发育,造成禾草生长不良。这类草场不能选为基本草场,进行治本改良也很困难。

F.拟金茅草坡草场

出现在黄平、镇远等县。一般与白茅、菅草混合生长,其它种类还有:野青茅、金茅、真蕨、羊耳风、苔草等。草层高度30-40厘米,百亩载畜量1.5-2.5%。拟金茅为密丛禾草,适合放牧牛、马,但含纤维素较多,质地欠柔嫩;如适期利用,可弥补这个缺欠。

(2)灌丛草场

灌丛遍布本州各县,所占面积最大,主要有栎类灌丛、藤刺灌丛、竹灌丛。这类草场适合山羊利用,牛亦可采食灌丛与其间的牧草。

A.栎类灌丛草场

该类草场面积很大,一般分布于黄壤或红黄壤上。栎类本为乔木树种,但因过度砍伐,所以常呈灌丛状;如果很好抚育,合理利用,便会恢复成林。其产草量(不包括灌丛产量)不等,约200-400斤/亩,草群的百亩载畜量为0.5-1.0头,有的地方因灌丛较疏,局部生境较好,草类生长较旺,其百亩载畜量可达1.3头;有的地方因灌丛密集,草类减少,百亩载畜量仅0.4头。这类草场在草坡不足的地区(如:天柱县邦洞区),为目前冬季的主要放牧场,而夏季多用来割草,这是充分利用资源的一种方法。此种草场只能作为辅助草场,不宜选做基本草场。

B.藤刺灌丛草场

分布在石灰岩地区,主要饲用植物为悬钩子属、蔷薇属及数种禾草、杂类草。百亩载畜量极低,约0.17头。此类草场岩石外露显著,水土流失严重,不应进行放牧。但有的藤刺灌丛,土层有一定厚度,水分条件稍好,灌丛稀疏,百亩载畜量较前为高,约1头,作为辅助草场还是可以的。

C.竹灌丛草场

主要为白竹灌丛。此类型在三穗县分布面积较大。群落高度一般高于1米,主要饲用植物有:白竹、五节芒、淡竹叶、胡枝子、白茅、蕨菜、香茅、荩草等,百亩载畜量随竹子的密度不同而变动于0.4-1.0头之间。

竹子具根茎,萌生力很强,放牧对其影响不大。同时竹叶冬季仍为常绿状态,因此,在冬季饲料缺乏时,可以放牧。但是竹子质地粗糙,利用率不高,且其它用途很广,所以不应专门做放牧场,而只可在冬季放牧,做为辅助草场。

(3)疏林草场

因为对森林经营不善,所以造成了大面积的疏林,以稀疏松杉林与稀疏栎类分布较广。

A.稀疏松杉林

林下主要牧草为五节芒、荩草、苔草等,其盖度和产草量极不一致,百亩载畜量很低,一般为0.1-0.2头。现因对松杉疏林缺乏或不加经营管理,所以农民在林下放牧。此举很不合理,因为其载畜量极低,经济效益太小,同时放牧影响松杉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更新。

B.稀疏栎林

林下主要牧草为五节芒和香茅等,百亩载畜量约0.5头。如夏季放牧,不仅影响家畜采食,而其易把栎树幼苗和幼树吃掉和踏死,影响栎树更新。因此,夏季不宜放牧,但可割草利用。到冬季,牧草缺乏,可以放牧。然而,无论冬季或夏季,只能做辅助草场,以扩大饲料来源;水牛、黄牛、山羊均可利用。

除上述草场之外,尚有河漫滩、草甸、沼泽和零星草场,下面略加分述。

(1)河漫滩草场

分布在诸江河及其支流两岸,主要饲用植物有:结缕草、狗牙根、鸡眼草、醡酱草、破铜钱、蓼、一年蓬等,草层高度5-10厘米,产草量低,约100-200斤/亩,百亩载畜量0.7-1.0头。牧草幼嫩,适口性佳,马、羊、牛都可利用。

(2)零星草场

包括:田埂、地边、溪旁、小路两侧、森林或灌丛间空地和撂荒地。

田埂上以雀稗、旱稗等禾草为主,莎草科植物亦占相当比重,草层高度40厘米左右,7月中旬平均产草量300斤/亩,牧草质量虽然高高,但只能在插秧前或收割稻子后利用,因而降低了其利用价值。

其它类型的零星草场以禾本科和杂类草为主,草类生长旺盛,是生长季节的重要饲料来源,但零星分散,利用率不高。

(3)沼泽和山地草甸草场

见于雷公坪和雷公山顶部,主要种类有:竹子、灯芯草、红花蓼、荩草等。分布面积不大,经济价值低下,在牧业上几无意义。

以上各类草场的共同特点是豆科牧草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且利用时期短。因此,如不选择基本草场并加以培育改良,就不能给畜牧业提供足量的优质高产饲料。

 

 

四.草场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各地对草场的利用方式大同小异,都比较简单。因为现有家畜主要是牛和猪,所以大部分家畜分布在有农地的地区。农业地区的农副产品丰富,零星草场多样,给家畜提供了良好的饲料来源,尤其是猪饲料,几乎全部来自农副产品与零星草场,故家畜对草坡、灌丛与疏林草场利用有限,而且主要是耕牛利用。

草场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冬半年,主要利用草坡、灌丛和疏林放牧,归牧后补饲。采食植物一般是枯黄的草本和灌木等。下雪凌后,即不放牧,喂食稻草、干草和青草。夏半年,一般在早晨和下午放牧,中午炎热且多蚊蝇,家畜返回畜舍休息,晚间补饲青草。有的地区,因缺乏草坡或为了积肥,所以夏季不放牧,而从零星草场上刈割青草舍饲。而畜牧场,家畜一般为全年放牧,结合补饲。

上述利用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没有划分农业、林业和牧业用地,家畜放牧范围很广,甚至林下也进行放牧,故对天然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2)因夏季饲料丰富,零星草场的饲料储藏量很高,因此对草坡草场的利用不充分,致使牧草迅速开花结实,质量下降,利用期减短。

(3)多是儿童驱赶一至数头家畜放牧,这对草场的合理利用非常不利。

(4)无人工草场,仅依靠天然草场和农副产品获取饲料,而这两类饲料的质量远不及栽培饲料。

 

 

五.草场的利用和改良意见

 

合理利用和改良草场是提高载畜量的关键所在,极为重要。

(一)草场的合理利用

(1)确定基本草场

已如前述,本州适合发展林业,是贵州的林业基地。所以,必须护林造林。但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农业和驮运役畜,还需相应的发展畜牧业。因此,有必要从现状草场中划出基本草场。

选择基本草场时,建议考虑地面坡度、牧草种类、载畜量,以及基质土壤、水源等。兹将基本草场划为三等,条件如下:

一等基本草场:坡度小于15°,禾草草坡,百亩载畜量高于3头/日;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质地良好,无岩石裸露,距饮水点1公里之内。

二等基本草场:坡度小于25°,禾草草坡,但杂生有零星灌木;百亩载畜量高于1.5头/日;土层厚度30-50厘米,几无岩石露头。距饮水点1.5公里以内。

三等基本草场:坡度介于25-35°之间,为疏灌草坡草场,百亩载畜量1.0-1.5头/日;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有岩石裸露,距饮水点1.5-2.5公里。

以上各划分条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在具体操作中,不可能完全符合某一等级的全部条件,应以多数与主要条件为准。此外,根据山区居民点分散,家畜不集中的特点,选择的基本草场应在村寨附近,面积不宜过大,以能满足当地家畜需要为适。最好以村寨为单位规划基本草场,共同利用。

不宜划成基本草场的有:疏林;密集灌丛;虽为草本或灌丛,但盖度不大,岩石外露,可食产草量甚低,易引起水土流失者;坡度大于35°地段;水源超过2.5公里的草场。

(2)草场轮牧

目前草坡草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草质差,利用期短。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不合理和不充分。解决的有效措施是:根据草场的可食产草量与利用天数,计算出载畜量,而后将草场划分成片,在单位面积上配置适量的家畜,再依据草场建群种的生长速度确定每小区的放牧天数和放牧周期。但此种方法目前很难实行。因此,可采用简易的办法,即由放牧人员凭经验掌握采食程度,依次在各片草场上轮流放牧。

第一次利用时期应在分蘖期,以后各次利用以植株长到30-40厘米高为宜。每次利用必须充分,否则,未经采食的牧草将会提早结实,影响以后利用,所以家畜利用完一区之后,最好人工割除未经采食的残存牧草。

(3)草场轮歇

对一块草场长期连年利用,会降低草场生产力,因为无论是放牧还是割草,均是在抽穗前利用,牧草无法结实下种,不能营种子繁殖,而且经常早期利用,会降低再生能力,草群势必逐年衰退,所以草场轮歇是必要的措施。一般2-3年休闲一次比较合理。

(4)储备冬饲料

一般地区均缺乏冬季饲料,尤其是在雪凌之时,无法放牧,家畜往往瘦弱,甚至死亡。因此,储备过冬饲料非常必要,有的地区缺乏稻草,晒制干草就更为重要。

本州的气候特点是多春雨,而夏、秋季降水少,日照时间较长,给晒制干草提供了有利条件。故此,可晒制伏草和秋草,以备冬用。伏草的质量一般高于秋草。常见的白茅、拟金茅、菅草、香茅、鸭嘴草、马棘等,均为晒制干草的原料。

(5)充分利用零星草场

零星草场一般比草坡草场上的牧草幼嫩,适口性好,生产力高,是该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二)草场的改良

(1)烧草问题

烧草是目前农民为了提高草质所采用的最普遍的办法。烧草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须分情况来谈。

如果草群密度很大,残存的老草、枯草甚多,或是灌木已大量侵入,就应烧草。其好处是:①可清除未采食的残草、老草,提高牧草饲料价值和采食率;②能烧掉侵入草群的灌木和乔木,抑制其生长发育,防止草坡自然演替成林,且比全面刈割灌木省工;③烧草之后,萌发出来的枝条幼嫩,适口性有所提高;④能起到施肥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消灭草群中的虫卵和细菌。此外,密度大的草群,对牧草种子有保护作用,且黄茅、菅草等果实上有芒,易钻入土壤中去,所以虽会烧死部分种子,但仍有部分种子可保留下来。况且,草坡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不需要每年都进行种子繁殖。因此,在需要时烧一次草,不会影响草群的正常生长发育。此外,因草群茂密,烧草也不会引起土壤冲刷。烧草时期以12月为宜。

如果草群盖度不大,残草不多,灌木较少,或坡度较陡,就不宜烧草。因为:①易引起水土流失;②根茎性植物(如:蕨类、白茅等)容易侵入。尤其是在蕨类植物分布较多的地段,更不宜烧草;③牧草种子易被烧死。

此外,烧草容易酿成火灾。因此,在需要烧草时,应周密计划,最好设置天然或人工防火道,以防余火蔓延。

综上所述,烧草虽为改良草场的方法之一,但并非良好的措施,一般来讲,害多利少。仅在某些情况下,才利多害少。

(2)必须建立饲料基地

仅仅依靠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是满足不了需要的。因为天然饲用植物不如栽培饲料的品质好、产量高,所以建立人工草场是必要的。饲料基地应选择在水、肥、土等条件较好的地段,播种禾本科与豆科混合牧草,如:苜蓿、三叶草、雀麦、早熟禾、五节芒等,但须先试验,后推广。

栽培牧草的利用时期应在抽穗(现蕾)期,可青饲,亦可晒制干草。

种植豆科牧草宜选择中性的石灰土,也可施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各地均有弃荒的习惯,可考虑实行草田轮作,即利用丢荒地种植牧草。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参加本项考察工作的还有:赵儒林、黄威廉、刘民生、姜守忠、胡成华、左文江、王正学、俞泽华、李惠民、徐凤娟、庞金虎、濮良明、刘玉红、戴法和、董淑炎、柏善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1145802.html

上一篇:《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32)
下一篇:《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33)
收藏 IP: 123.113.41.*| 热度|

2 郑永军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