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zhong 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我的物理,我的大学(60)

已有 4651 次阅读 2011-12-26 16:42 |个人分类:我的物理 我的大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 物理

         我的物理,我的大学

 

 

    半个学期前,怀着忐忑与欣喜,甚至还带着暑假造就的散漫的我走进了南大物理系,这短短的一路,改变的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学习习惯,还有,从专业角度来说,自己对物理的由浅到深的认识。

回忆高中,隔岸相望

    做不完的试卷,以及老师总在耳边唠叨的做题做题,让人感觉就是物理就是一个个由数字公式堆砌的大墙,虽然死气沉沉,可是你还是要不断的往上爬,绝不能让自己掉下来。虽然开始时自己学的可能有一些吃力,可是看到一直在攀升的成绩,心里还是有许多喜悦的。可是,不得不承认,再大的喜悦也敌不过做题的枯燥,在不停的做题之后,也会产生一些厌倦感,但是当时还是觉得物理是很奇妙的一门学科,再看了一些理论和图片后,更觉得她就是艺术,美妙神秘,这也是吸引我的最重要的原因。高中的物理给我的感觉就是泛而不精,但是就只靠着这种很浅的美丽就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学子投身于物理学已经足以证明她的美丽。。。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根本就没有走进屋里的殿堂,最多就是一个摸着金色大门不断发出感叹的小孩,虽然和那些高中阶段就已经跨入物理大门的人相比显得有些愚蠢,但这不也是一种单纯吗?因为喜欢而选择,而不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有多大的天赋,所以,虽然现在有些吃力,但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并没有后悔自己选择物理,我想探索事物运作的原理奥秘,不至于只是一个只知道现象而不知道其本质的笨蛋,感觉一切都是有根据的,这让自然显得奇妙无比。

    物理老师是个美丽的女老师,她曾经说过:“学物理的女孩子是理性的,不像文科生总是多愁善感。”我很赞同这句话,因为物理本身就是一个理性的存在,她让我们看待所有问题都能从最基础最根本的方面下手,爱因斯坦让许多人爱上了物理,他认为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我完全认同这个观点,而且就是抱着挖掘生活的和谐性敲响了物理的大门。

    南大的物理系是全国第一,它的存在是所有爱好物理的学子中最光辉的存在,当时同学告诉我,中科大是所有理科生的圣地,当时我还不明白什么意思,但当我进入南大物理系的时候,对“圣地”一词就有了很好的认识。

走进大学,走近物理

    进入南大物理系,感受最多的就是学长学姐们脸上透露出的自信,和其他一些系不同,他们脸上的不只是对生活学习现状的满意或是朋友之间会心的笑容,这种笑容来自于长期接触物理的稳重,来自于对自然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对自己接受的知识的热爱。不是物理人,绝对不会这样,或许也可以说,南大物理人,更是如此。

    可以毫不做作的拍着胸脯说,我的系是全国最好的!那些在各大搜索引擎上可以搜到的成果和各大实验室就不多作介绍了,那些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都数一数二的名师也就不一一列举了,南大物理系给我的感受就是一个加收精英的集结地,也同样必然是全国物理学优秀学子的集结地。

    在这么一个博大的院系里,再迟钝的人都会接触到物理深处的美妙。无论是夸夸其谈的科学启蒙“垃圾”老师,或是文静的力学老师,亦或是沉稳而不是风趣的物理学史老师,他们讲的话虽然都是和自己教授的课程能够有关系,但无一例外的都给我们传达了自主独立和大胆创新探索的思想。王思慧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不参照课本讲给我们她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独到解答;李俊老师在讲台上几乎是唾沫飞溅的批判文傻和现代物理学教育的失败;钟伟老师则是用一个个神奇的实验和那些伟大物理学家的奇闻轶事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让我们看到有史以来伟大的物理学家几乎都是用自己的大脑否定了前人的学说,开辟了新纪元,写下了人类物理史上不朽的诗篇。Presentation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第一学期的两篇论文作业也是为了让我们更早的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意识到现在自己看到的物理早就不是题目和兴趣驱使那样的简单了,这是真正的科学,而我,只在山脚。

    压力当然是不可避免的袭来了,而已开始我也没有适应的那么好,但是慢慢的自己也就发现,物理再也不是可以被当作工具的东西了,而是必须被我们这些致力于物理的人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这样,才能有饱满的热情来迎接一个个物理难题,在大学物理中,只有创新,没有重复,不会再像是高中一样总是刷题刷题,不厌其烦。只有热爱,才能在长久的坚持下蹦出思维的火花。创新为根本,发展是追求,坚持是前提。

当然说,也有反面的一些事情,比如,物理系的学生把自己当作已经掌握好物理精髓的高材生,在一些非必要场合也使用物理来进行攻击或批判,比如辩论赛时用一些蹩脚的理论来阐释男女交往问题,这不是说不可以,只是感觉这个使用太过牵强,就好像是在说:“我是学物理的,我的理论你们是不会理解的,但这必须是正确的!”如此如此,就给人感觉物理已经成为了一种炫耀的资本。其实不然。最近听到王思慧老师说到她自己的一个故事时特别的感动,在给学生出的试卷中,她出了一个研究熟鸡蛋和生鸡蛋斜坡滚落快慢的问题时,本来出了题目就已经完成任务了,可是她真的向食堂工作人员要了两种鸡蛋,就在食堂里做起了实验,本来结果是显然的,因为通过理论可以轻易的得出结论,可是她却可以像孩子一样做这种看似很“可爱”的实验,我想,因为她对物理的热爱和尊重已经渗入到生活中各个角落里去了,这才是对物理学应有的真正的态度,以最自然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卖弄,物理是用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的,不是学习或是工作,而是生活。

物理就这样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我的眼前,目不暇接却又令人赏心悦目。

展望未来,坚定从容

几个老师都曾经不约而同的说过,虽然现在看有这么多的人在学物理,但最后真正从事物理行业的寥寥无几,虽然有时觉得这句话包含太多的意义,比如现在的拜金热和趋利热,比如现代人不愿意攀登险峰,又比如可以看成是在物理攀岩过程中已经有了许多被认定为天才的人物,我们这些不够天才的人只能望而却步。但是,我倒更喜欢从另一个方面去理解这个现象的意义,学了物理,尤其是在一个算得上有些资本的物理系学习过,只要是认真学了,只要不是纯文科的东西(当然这种职业相信物理学生也不会喜欢),那些企业都会非常乐意的接受我们,这就是物理的力量,和每一个行业都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

就在这种情况下,我认真思考了自己对未来的打算。

在踏入大学门槛之前,我的兴趣一直都在机械制造方面,属于工科,可是我一直觉得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实际应用。但是踏入了大学之后,接触了更广阔的物理天地,比如之后要学的电磁学,光学以及声学,我都抱着一些希冀希望接触到这些领域,所以就是说,现在对自己的方向还不是很明确,但是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在物理这一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虽然现在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是心中的目标是一种不会变化的,和许多人一样,我也觉得光是接受了本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想闯出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认识更有才能的物理学者,领悟更深层次的知识,学无止境,更高更远的目标必须要自己靠坚忍与执着来实现,而坚韧执着的动力就是心中那盏常亮的灯。我相信,只要心中一直有着对物理的追求,就一定会有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虽然,每次看到难题心里会慌;虽然,现在还在为成绩忙碌;虽然,还在物理大门徘徊。。。虽然有好多虽然,但是,只要有一个但是就够了:我依然喜爱着物理。在得知自己被物理系录取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被选上了就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了,学理科是自己的选择,学物理也是自己的选择,在志愿栏填下南大物理系的是自己,未来的路就只能以100%的热情走下去。”

在未来的路上,我不会畏惧,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带着最初的承诺一直往前走,直到春暖花开,直到柳暗花明。

 

存档历史,刻录未来

   对于物理学史,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常常感动于那些在别人看来很奇怪的人,能够被感动是有共鸣的象征,我想,这就是这门课程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因为产生了共鸣,才会有喜悦感,才会奋起直追,让自己达到理想的状态。

而且,和灌输式不一样,这只是一种引导的作用,修为好坏全在个人,重要的是自己想努力,是自己有追逐攀登的信念,课堂上可以是满堂的欢笑,但是,课下则必须要有反思有学习,课堂上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学者大家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人格缺失,特立独行,只不过是对一件事情产生了超乎寻常的爱,爱到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而我或是其他人都没有这种超乎常人的热情与为之奋斗的决心。

记住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我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它是历经生活沉淀开出的哲理之花,而物理学史则是让我把这句话从生活哲理转变为学习信念的一门课程。虽然很短,但是很深,记住这些历史并不困难,但是能够看到走过历史的人的深邃目光却很困难。从这门课,我知道了该以怎样的目光去抓住这些人的背影,即使那只是历史的残像。。。

 

总结

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特定的意义,我也相信我所学到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对我有帮助的,告别历史,启航,迎接透窗初射的曙光。

 

              【2011级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生作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59-522275.html

上一篇:我的物理,我的大学(59)
下一篇: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美丽的仙林校区(多图)
收藏 IP: 202.119.32.*| 热度|

3 曾新林 李宇斌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