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物理,我的大学
作者: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
一、中学对物理认识及选择物理原因
中学时对物理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初中时物理更接近于自然,学的东西不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范畴。生活中喜欢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实例,比如初学能量时曾考虑过滑滑梯的能量转化。但遇到书本上的知识与事实不符或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往往因为老师一句“这个以后你学多了就明白了”而归其于极为深奥难懂的领域。这也一步步使我对物理的兴趣转化为对应试的需要。高中阶段,物理就正式蜕变成一门应试学科。有时候并不十分明白其中究竟,但题目做对了就不会花更多时间钻研了。比如高中的变压器问题,不知道为什么磁感线从一个线圈传到另一个线圈的过程中方向会改变,但题目错多了也就这么记住了。高中时参加过物理竞赛,学竞赛的感觉就是那些题目很牛,能从很少的条件、很抽象的模型中抽离出复杂的分析,并归结于一个漂亮、简洁的结论。但那些方法往往过于巧妙,很可惜,我未能领悟到物理竞赛的精髓,只是直观的感受到物理是一门聪明人学的玩意儿,像一扇瑰丽的大门隔开了智者与庸人。而我站在门外,对里面的世界好奇不已。
所以,我选择了物理专业。并没有太多考虑未来工作、出路什么的,只是觉得物理研究的是天地间最真实最触及本质的东西,远比其他学科来的实在得多。比如,对于火,工科的人告诉你怎样产生火,材料的人告诉你怎样使火变旺,文科的人告诉你火象征着热情。而物理人会告诉你,火是一团原子核与电子的等离子浆。因此,我认为物理是研究世界本质规律的学科。学好物理对理解其他领域也很有帮助。
二、回顾南大半年生活
在南大一学期以来,逐渐从高中生转变成大学生,这其中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学习方面,高中有许多习题可供练习,在做题中理解知识(甚至是不理解),而大学的作业少而精,多是根据课题内容量身定做的习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方能灵活运用。因此从前所谓的解题经验也荡然无存。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学好。大学的内容与高中相比上了一个台阶,课堂内容量大,进度快。一着落后,步步受限。刚进大学,我忙于各种活动,感受大学的轻松与自由,在学习上并未花什么大工夫。这就导致我在期中考试里两门学科都“低空飘过”的惨淡收场。辅导员老师很负责,赶到宿舍与我谈心,让我振作。那时心里是极为难受的,因为这些刚刚过线的分数都像铁印一般烙在GPA的除式上,我对未来一片迷茫。但是,我打定主意不重修,我觉得这是我大学生活中十分珍贵的一步。它让我明白不拼命就被淘汰。我决心要用以后的努力来弥补第一步失误造成的损失。期中考试后,我也开始奔波于自习室,往来于图书馆。虽然还不知道到底能有什么结果,但至少我自己已经尽了全力。我觉得进了大学,什么挫折、荣耀都要自己承担,没人会再在你耳边叮咛:加油!没关系,还有下次。只有自己不断对自己大喊:青春是一件奢侈品,没有时间去浪费。
年轻的世界里不止有学习。进了大学我也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社团、学生会都尝试了。与大家一起做事、一起玩耍是件很开心的事。这就跟中学时期大有不同了,中学由于学习高高凌驾于其他一切事务,因而多数活动流于形式,或者因为那时的心智、知识尚不成熟完备,活动也多是玩闹。大学则不同。一群有志青年聚在一起,为着一个纯洁的目标而激发智慧,做以前不敢、没想过的事。这一学期里,我和一帮新认识的兄弟姐妹举办了一场party,从采购策划到现场安排,都是亲力亲为,中途遇到不少麻烦也是大家各展所学将其击破。最后将盈利都捐给慈善组织。没什么目的,就是冲着锻炼自己的想法加入了这么一个团体,遇见了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觉得年轻就应该做一些能让自己多方面发展的事,也只有年轻经得起失败。一个人可悲的不是一事无成,而是还没来的及尝试,还没拼尽全力,就偷偷地老了。
在生活上,我是第一次住宿。以前和同学住过夏令营,夜夜笙歌,朝朝欢笑。本以为大学也是如此,但现实非常残酷。我的舍友与我的生活习惯相差不小,能互相理解却很难磨合,比如睡眠时间和洗漱频率等。开始也不适应,但我告诉自己今后会遇到更多与我不同的人,没有包容别人的度量就不能驾驭好生活,毕竟这是朝夕相处的人啊。于是我尝试放下芥蒂,与舍友们真诚交往。我发现,其实他们各有本事,有的是计算机大牛,有的生活阅历丰富,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多东西。所以我知道,大学里遇到的很多事情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是非分明,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和有些题目一样,看似难解,换一种思路就能迎刃而解。
经过一学期对物理的学习,我觉得物理研究彻底从定性走向了定量。很多以前直接忽略或模糊处理的地方现在必须一丝不苟地算出来,才有说服力。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我们必须首先学好数学,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才能给自己的小船装上马达,在物理里前行。而最为困难的还不止于此。进入大学,物理作业除了很少的一些习题,还出现了各种论文、presentation,也就是自己要找课题,做研究。这可一下子让我无从下手。原因就是人长大了,创意却老了,往往无法从生活中抽离出有趣又有价值的课题。而这恰恰是学物理的最重要的素质:创新。创新就像我们这艘小船的舵,决定了我们去向何方。所以,大学物理的学习除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多查阅前人的研究,看看他们是如何从小处入手,揭示出物理的大规律。
在后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不能再羁绊于作业,应多花工夫在物理的深究上,多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并逐渐找出自己在行的物理分支深耕。我希望能在本科阶段就发表自己的论文,我相信现在是人创造力最好的年纪,缺的是厚实的基础和阅历,所以必须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
三、学习《物理学史》的感受
首先非常抱歉,当初选择《物理学史》的初衷无非是混个学分,所以听得不是很认真。后来听着听着发现其实这门课讲的正是我所需要的东西:前人的经验。学了这门课后,我了解了许多物理学家怎样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一个问题,怎样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勇敢地与其他反对者辩论。这些智者的身上往往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坚持、勤思,不畏繁琐等等,都是值得每一个学物理的人借鉴的。另外一点给我感触较深的是研究物理的人必须勤做实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鲍林一样对理论物理有着与生俱来的直觉,大部分的研究者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以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假设。而有时也许实验没那么容易成功,这就需要再回过头来看是否条件出了差错,就这样一步步趋向真理。这是多么美妙的过程!正如哲学里所说的“螺旋式上升”,科研的道路布满曲折,但始终向着真理靠近。因此在今后的物理之路上,我会像孩子一般接受一切可能,为一个新现象而兴奋,为一个久久做不出的现象而执拗不屈。因为物理学的历史一次次告诉我:真相就在里面。感谢《物理学史》,不仅介绍了许许多多物理学家的趣闻,还从中凝结出他们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细数物理风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