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搞研究:知己知彼是为要义

已有 2709 次阅读 2014-1-26 11: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观察一个学科的代表性人物的整个研究历程,我们会发现什么呢?无意中,我对力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几个人物的研究进行了这个看似无聊的研究,却发现这是一个有规律的路线:1)早期的成名作一般是围绕当时的热点论题,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2)针对类似的新问题,试图引入修订性的新方法;3)对老问题,用新方法来解决;4)对典型性的学科性难题,提出新方法的原则,试图求解;5)对学科的基本理论的某个部分提出质疑,并提出一套解决办法;6)发牢骚的论文,或是会议讲稿及谈话。

      而从论文的可得程度看,也有特点:A)上面说到的早期论文引用率高,读者多,很容易搞到原文或是二手版本;B) 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的论文算是受到读者重视的,有一定的引用率;C) 而他所提出的新方法的原则及对学科性难题的求解努力就很少读者问津了,其引用也就是个别人的事了;D) 他对学科的基本理论的某个部分提出的质疑与他所提出一套解决办法一起,基本上没有引用。

      那么,这类学科名家发牢骚的论文,或是会议讲稿及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参考文献是什么呢?就是他(对学科的基本理论的某个部分提出的质疑与他所提出一套解决办法)的那类基本上没有引用的论文。

      这样一个周期下来基本上是半个世纪。由此来推测的话,基础学科的变化周期应在50年以上。而更基础更有深刻性的理论的周期,如Clifford几何代数理论则为150年。因而,我们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判断:多数基础性学科的变化在其思想理论种子被埋下后需要至少一代人的努力才能被实际的用于解决学科难题(成不成功就另说了)。

      再就是出版的问题。这类学科的代表性人物在晚年最关心的是:他对学科的基本理论的某个部分提出的质疑与他所提出一套解决办法方面论文的辑集出版。至少他们认为这是他自身对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但是,也正是这类论文集,读者少,引用少。所以,他们重视这类文集是有远见的。

      读这类文集是非常耗神的。我的感觉是:这类文集事实上就是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看来学科的代表性人物也是自信其文集的远大意义的,因为他们采用了如下办法使的文集得以流传:自费(或是朋友赞助)出版,大量的赠送。当下的一个省钱的办法是:网上存档(建个人小网页),或是放到某个网上。

      这里的一个隐含的逻辑推论是:对学科基本理论(某个部分)提出的质疑与所提出解决办法方面的论文是难于以常规方式出版的。或者是,作者认为,出版他的这类论文的期刊并不足于保证他的论文能够被几十年后的读者读到。

我看到的大多数此类文集的编辑出版说明上都有使论文“能够被几十年后的读者读到”,或者是“使读者能够系统性的、完整的读到相关文献”这类意思。作者和编辑者的设想的是,这类文集基本上就是睡大觉的,但是在某个时刻、对某个读者、这类文集就是科学进步的火花。也就是说,这类文献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少数人的。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这类学术性的专著或是论文集代表了一代人的思考结论,其里程碑意义是永久性的。如果一国科学研究者没有产生此类对学科基本理论(某个部分)提出的质疑并提出解决办法方面的论文或专著,或者是此类专著(论文)在该国没有读者,那么这个学科在该国也就是很弱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62386.html

上一篇:抽象理论研究的原料:文献的海洋
下一篇:为新而求新,为创新而求新
收藏 IP: 60.6.119.*| 热度|

3 曹君君 樊京 王金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