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石头:补天之用?

已有 2967 次阅读 2014-1-5 17: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为何?

整部石头记,无非是没被使用的补天石的故事。我国很多文人自夸有经天纬地之才(注:经、纬是坐标系统,用该坐标去度天量地之谓也。可谓大才),自叹时运不济。所以,石头记是多数文人的内心写照。

其逻辑结构如下:

1)引言: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2)主体:简单的说就是,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3)结论:“太虚幻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的夸大其词在于: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

实质性背景为: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但,落后于一时的需求)

主观原因:自怨自叹(缺乏自身的正确定位)

客观行为:日夜悲号惭愧(不思进取)

结果是:步入“太虚幻境”(用幻想代替现实)

这个主题的确是少年别看,因为其总的基调是:老天不让我有作为的消极态度。

石头记之所以为名著:是多数文人的内心写照(言情;实际上是言学问)。

科学界应该摆脱这类心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56177.html

上一篇:分辨率 商家的、工程的、学术的
下一篇:工程科学理论:变革的艰难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3 武夷山 陈楷翰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