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闻言”有益

已有 3979 次阅读 2010-1-27 16:35 |个人分类:学海无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一篇算是“心得”。但不能说是“教学心得”,勉强可以放到“科研笔记”栏里。】

 

 

常言道:“开卷有益”。又道:“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今人常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所以“听讲”,比“开卷”更有益。

 

这两天开会汇报工作进展。工作还是半成品,需要进一步的understanding。倒是听听别人的工作,觉得收获不小。

 

地球低电离层(Lower Ionosphere)可以观测到一个“金属层”——有明显的铁、钠等金属成分的分布的Layer。解释这些观测结果有各种理论模型,但是都隐含了一个假设,就是这些金属分布或者是由于“当地”的原因、或者至少是已经同当地的背景大气达到了热力学平衡。但是WY老师的观测组看到的却是:1)这些金属成分的温度总是比背景温度高;2)这些分布基本不受当地条件(经纬度、高度等)的影响。

 

Y老师的大胆判断是:这些事实表现了外部的“源”的性质!就是说:这些金属成分是地球大气之外的“天外来客”带来的。而其“global”的性质则是由于这个“源”几乎均匀地、各向同性地分布在地球附近的外层空间!

 

Y老师猜测这个“源”很可能是具有相当密度分布的一些目前卫星仪器很难观测到的微米(或者更小?)大小的尘埃颗粒。

 

如果真是如此、如果这样的颗粒充满了宇宙空间,那么我们对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估算是否要重新考虑?这可能是更大胆的猜想。但是很吸引人!

 

当然,这个猜测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理论上和观测上的。我个人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个工作发表的过程。尽管强烈的反对意见、尽管刊物的主编承认:这个工作与其本人20年来从事的研究背道而驰,但是他很坦诚地说:“Finally, data spoke!”笔者在欣赏Y老师的工作和大胆探索精神同时,也赞赏这位主编实事求是、尊重真理的科学态度。

 

科学就是在这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290662.html

上一篇:中国“被报告”
下一篇:冬日里的绿色世界
收藏 IP: .*| 热度|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