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国, 中国催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化学家(www.chemj.cn)

博文

【催化机构单位介绍】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已有 6352 次阅读 2007-12-27 12:00 |个人分类:催化人物机构



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以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全国重点学科和复旦大学985 计划的重中之重学科“物理化学“为主体,在原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的物理化学专业实验室基础上,组合了化学系相关的优势力量。28名固定研究人员中,既有德 高望重的中科院院士,又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骨干,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名,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三名,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二名, “973“首席科学家一名,具有博士学位及年龄4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60%以上。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计划“中,与本实验室相关的物理化学学 科和无机化学学科获得学科建设资金共2400万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更新改造。实验室在多相催化和高分子催化、纳米和多孔功能材料的研 究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和相当的实力,近年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1997以来共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项目70余项,包括973、863、国家杰 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十多项,共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十余项,发表SCI论文近297篇,专利获权14项。在面向国民经济与地方经济 发展的应用研究中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甲醇部分氧化生产甲醛的电解银催化剂被国内大多数甲醛生产厂家所采用,乙二醇催化氧化合成40%乙二醛生产工艺技 术等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将在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与上海基础化工和石油化工重大产业集团的产学研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催化材料和催化技术以及其他功能材料,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力量雄厚的催化和功能材料研究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 。


研究方向

一、多相催化
o低碳烷烃的综合利用
o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o醛、酯、烯烃和芳香烃等的选择加氢及手性加氢
o醇的选择氧化
o精细化工催化
o环境催化
o燃料电池催化剂及电极过程的研究
二、多孔及纳米材料的制备科学和应用
o有序多孔材料的合成组装及物化性质研究
o有序排列的纳米材料的合成
o高硅和纯硅沸石的结构调控及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o中孔和大孔分子筛材料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o分子筛膜材料
三、聚烯烃催化
o高分子化烯烃聚合催化
o茂金属催化剂及烯烃可控聚合  
o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牋
四、理论催化和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o催化反应机理的原位谱学研究
o催化过程和新型催化材料的理论化学计算与模拟
o生物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
o自由基和小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及理论计算

实验室主任:    贺鹤勇 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赵东元 教授    金国新 教授
学术委员会:
主任:  何鸣元 院士 (华东师范大学)
副主任: 钱逸泰 院士 (中国科技大学)
        范康年 教授 (复旦大学)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万惠霖 院士 (厦门大学)    
包信和 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孙予罕 教授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邬登熙 教授级高工 (上海华谊集团)
杨芃原 教授 (复旦大学)
陈庆龄 教授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陈凯先 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周鸣飞 教授 (复旦大学)
施剑林 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徐如人 院士 (吉林大学)
袁渭康 院士 (华东理工大学)
高  滋 教授 (复旦大学)

李全芝(Quanzhi Li)  教授,博士生导师,女,1932年6月30日生。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53-195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7-1960年复旦 大学化学系助教,1960-1980年复旦大学化学系讲师,1980-1988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84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访问学者, 1988年晋升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199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沸石会议 (中国,南京,1995)组委会成员, 现任国际沸石协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分子催化”编委。曾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选 拔赛一等奖。几年来共招收博士后4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27名。

  研究领域 :分子筛和复合分子筛的合成和表征,新分子筛催化材料,分子筛多相催化。

高 滋(Gao Zi)  教授,博士生导师,女,1933年8月21日生。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195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进修教师1979 -1981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1985-1986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教授,1999年美国康州大学访问教授。1984年晋升为教授, 198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任化学学科首席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化学学位分委员会主任和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国 家教委科技委化学组成员,“Zeolites”杂志编委,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成员。现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纽约科学院、第 三世界女科学家协会和国际沸石协会成员,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成员,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催化学报副主编,分子 动态及稳态结构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胶体与界面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 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上海市优秀发明成果一等奖各一项,已获准中国专利二项, 公开中国专利一项,申请中国专利一项。1983年和1997年两次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几年来共招收博士生16名,硕士生28名。  

研究领域:多相催化,酸碱催化,沸石催化,催化新材料,固体超强酸,层柱磷酸盐,多孔物质的孔道和表面改性等 。

戴维林(Weilin Dai) 

男, 1969年12月生。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1~94年复旦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1994~97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1997 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1998~2003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任硕士生导师,2003年~至今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并任博士生导师。已指 导毕业硕士生五名;指导毕业博士生一名;协助指导毕业博士生三名;现指导三名硕士研究生,指导四名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复旦大学世纪之星,上海市“曙 光学者”,2007年作为共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现任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支社主委。
研究领域 :基于绿色化学为目标的多相催化,包括选择催化加氢、选择催化氧化和原位催化反应机理表征等。具体研究方向包括:甲醇制氢新型催化剂研制、新工艺开发及低 碳醇氧化脱氢反应机理探索;精细有机物绿色催化转化的新催化剂合成、新工艺开发及机理研究;新型孔壁上具有活性位的中孔催化材料合成、表征及其在烃类选择 氧化反应中的应用;脂肪二元酸酯选择加氢制备二元醇的新型催化剂研究;催化过程的原位谱学表征及电子能谱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科研方向: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含铀新型复合金属多相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在生物质有机物氧化重整制氢反应中的应用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幻数及超原子结构金属催化剂的分子筛限域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
3.主持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一项: 环境友好介质中环戊烯催化氧化合成戊二醛的绿色途径
4.主持与上海焦化集团横向开发项目:草酸二甲酯加氢合成1,2-乙二醇新型催化剂开发
5.主持一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500吨/年戊二酸工业化试验技术
6.参加973项目: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创制的基础研究--催化新材料合成的分子设计
曹 勇(Cao Yong)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73年出生。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至2000年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攻 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2001年11月破格晋升为复旦大学副教授,同年起 升任硕士生导师。2005年1月破格晋升为复旦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5月升任复旦大学教授。曾主讲《现代化学专题-表面化学》、《物理化学》和《催 化反应机理》等课程。指导研究生多名,其中3名已获硕士学位。
科研上主要从事表面化学和多相催化研究,涉及高性能新结构纳米介孔催化材料的创制与 绿色催化应用、低碳烷烃选择氧化制烯烃、1,3-丙二醇等聚酯原料关键单体的催化加氢合成、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催化过程的原位动态谱学表征及C1资源的 综合利用等。最近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纳米科技专项、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计划等,并参与了973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 重大课题研究。2004年,作为研究骨干之一,获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资助。在新型纳米催化材料的研制及应用、催化原位谱学表征和催化理论的研究方 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J. Phys. Chem. B., Langmuir, J. Chem. Phys., J. Catal., Chem. Commun., Appl. Catal., Catal. Lett., Catal. Today, Chem. Phys. Lett., New J. Chem.等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被国内外引用25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件(授权专利8件);参与J. Am. Chem. Soc.、J. Catal.和《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石油化工》等刊物的审稿。

本实验室大中型仪器
Bruker DSX300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附高功率梯度场)
Bruker DMX500 液体核磁共振波谱仪(附CP/MAS功能及35kHz超高速固体魔角旋转探头)
Jeol JEM-2010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附EDX功能和原位高温附件)
Philips XL30 扫描电子显微镜(附EDX功能和原位高温附件)
Bruker Smart-Apex CCD单晶X射线衍射仪
Bruker Advance8 粉末X射线衍射仪(附原位高温高压附件)
Nd:YVO4晶体和钛宝石组成的全固态飞秒激光器
Perkin-Elmer PHI5000c XPS/UPS系统
Perkin-Elmer TGA7/DTA7热重差热仪
Micromeritics Tristar自动吸附仪
Bruck Vector 22/ SRS QMS-200高温高压红外-质谱仪
Thermo Element系列光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http://www.chemistry.fudan.edu.cn/bkview.asp?bkid=3336&cid=67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3-13376.html

上一篇: 光催化技术被列入奥运科技项目
下一篇:2007年NATURE CHINA催化亮点文章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