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来,经常在一些主要传媒和专业会议上看到一些学者指责别人不懂概念,说地震预测与地震预报不是一回事。更有搞笑的是,一些人包括海内外学者在自己对一个地区未来震情公开发表观点时,会特别注明这是预测不是预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在本博看来,在科学活动上,预测与预报都是基于一定的观察和/或理论分析,对某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某个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推测,并将其结果以一定方式发表出来。由此可见,公开发表的预测,与预报一词的本身含义并无本质区别。但在一些人眼里,只有官方发布的预测结果才能看成是预报。目前人们对“地震预测”、“地震预报”概念的争论不休,难道不是将预报与政府公告两者混为一谈了吗?
预测与预报,在科学上属于外延式推理,在系统性状复杂和外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其结论出错的概率一般较大。
在预测和预报中涉及的那个“未来一段时间”有长有短,可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目前大家谈论最多的地震预测和预报多属短期类型的,而涉及防震减灾规划和建筑抗震设防水平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其实就是一种中长期地震预报。社会实践表明,即使预测和预报中关于未来事件的严重程度相同,但其对社会秩序影响的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一般以短期预报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最大。
据相关统计资料,1949年至1995年前,我国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以地震的为最多,约占54%。1995年以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 已造成死亡和失踪达9万人左右。因此,强震仍是我国自然灾害中的第一杀手,以至于社会谈震色变。与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和发布的相比,我国政府对民间人士发表个人强震预测结果(本文暂称为私自地震预报)的监管力度要大得多,便是不难理解的问题。也正是这个原因和推测结论的高失误率,政府也会面对基于一定的科学依据和一些地震先兆的强震预测,不敢轻易决定发布地震预报并启动应急预案。
尽管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禁私自公开发布地震预测结果信息(本质是一种私自地震预报),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本博觉得,政府对其中涉及中、长期的私自地震预报行为基本上不予追究处罚,对短期的私自地震预报相对地监管得要严,而且在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负面影响后果之时,会对发布私自地震预报人员实施执法处理。(芦山Ms7.0级地震当天,四川网民发布22日成都有强震的信息后被处罚)
综上所述,对地震相关专业学者来说,由于其社会可信度相对较高,公开发表短期强震预测观点(私自地震预报)前还是应该慎之又慎才是,以免发生社会负面影响而“好心办了坏事”。若能象新的天气预报方式,在公开私自地震预报时,标明自己观点正确性或发生被预测地震的概率数据,或将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态度。
天气预报五一节小长假期间中东部大部地区有中到大雨,3天后再看看本博所在地区的实现概率会是多大。顺祝大家假日平安、愉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