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本博《伪命题:抗震设防远比搞准地震预报重要》,这里再给出一个辅证实例。
无论是学界还是民众,不少人认为日本的建筑普遍抗震能力高。那么,除前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次生大灾外,近20年日本就没有发生过因建(构)筑物受震严重破坏甚至倒塌而造成的严重灾害吗?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1995年1月17日早晨,日本关西地区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震源位于濑户内海的淡路岛北部,震源深度未超过20km。这次地震死亡6400人左右,伤4万人左右,30余万人无家可归,受灾人数达140多万人;约14.4万栋房屋被地震摧毁,约7400栋房屋被其引发的419起大火烧毁,生命线工程和大量公共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原来没被人们发现的地震断层离当时处于在建初期的明石悬索大桥(当时跨度属于亚洲之最)不远,地震导致海岸边的桥墩位置发生了大幅偏移,要是当时已处于桥梁结构施工,则必将遭到重创。
2001年冬季本博随中国建设部防震减灾技术考察团访问兵库县灾害应急部门时获知,神户地震前,这个机构的办公楼设在一幢地面建筑的楼上,地震造成了该楼严重破坏,使得这个应急部门无法正常及时地发挥应急指挥功能。我们访问时看到的灾后新建应急指挥中心,已设在一个地下建筑里了。(相对而言,由于受四周地基土的侧向约束,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比地上的要好)
神户地震灾后发生后,总结出的教训链大致是:长期地震预报错误判断关西地区不会发生大震 → 该地区的抗震设防水准较低 → 政府应急机制被轻视 → 次生灾害(地震引发大火长时间难灭)→ 衍生灾害(政府部门震后应急滞后和不协调)。
日本的这个地震灾害实例表明,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房屋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地震设防以及政府的应急机制,也是基于各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即地震长期预报的结论,有区别地对待的。因此,抗震设防与搞准地震预报,必须齐头并进。
当然,在有经济实力的地区,酌情提高设防地震的烈度和建筑抗震能力,并非坏事。但是,在中国,当前应将广大农村自建房的抗震能力提高到当地的设防地震水平,对减灾来说,尤为迫切。
每个民族都有过自己的苦难和过失,但前人以各种形式的牺牲,能为后人留下化险为夷的启迪。中国是还欠发达和不如意,但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踏实前行,不妄自菲薄,我们乃至后代们一定会过得更安全和更幸福!籍此结束本话题的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