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探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熊蕾 一个不懂科学,但是尊重科学的人。

博文

感受崇高在宝钢

已有 8534 次阅读 2009-6-17 09:07 |个人分类:所见所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日前,有幸和前乒乓世界冠军郑敏之一起,参观了宝钢。从原料码头到四号高炉到转炉炼钢到热轧冷轧,加上宝钢博物馆,逛了一天,但还是没有看完。不过,我们已经感受到宝钢的崇高。

宝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它的庞大和先进,更有那些为它的今天付出了汗水、智慧甚至生命的人们。
从这张照片上,你能看出当年负责宝钢地基勘察的蒋荣生(右二)是一个司局级干部吗?他是冶金部武汉勘察研究院总工程师,是宝钢地基勘察的技术总负责人。
《宝钢三十年》对他的事迹有这样的记载:
在中日双方就宝钢地基勘察问题谈判时,日本专家提出:新日铁总部已开始对钢厂总图作详细设计,请中方明确告知什么时间能提供长江口地基勘察的精确数据。他们认为,中国倾国力投资建设这么大的项目,派来的却是一群不懂建设现代工业的人,连最最起码的地质资料一点儿也没准备!
对日本专家提出的挑战,蒋荣生问:按正常的工作量,这项工程要多少时间才能拿出来?
日本专家回答:两年。
中日双方酝酿建厂化了多少时间?
该有一年了吧......日本专家说了个约数。
蒋荣生说:就算一年吧,扣掉这一年,按一年拿出勘察数据,是不是我们是一群不懂建设现代工业的人?
日本专家明白,遇到了懂行的对手。他承认,按正常的工作量,这项工程没有两年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可他们的设计人员等不及了。他希望8个月之内能看到勘察报告。
蒋荣生更清楚,早一天提供勘察报告,对宝钢的利益远远大于新日铁的利益。
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的计算,最后,他告诉日方:3个半月,拿出勘察报告书!
这之后,在3个半月的时间里,十多个地质勘察单位千余名技术人员,在蒋的总协调下,对这千百年来沧海桑田来回变换的土地地基进行了详实的勘察。蒋荣生每天要审阅十几个勘察队送来的原始记录,复核上万个数据。因为去食堂来回要花一个钟头的时间,他便三天去一次食堂,一次买一网袋馒头,应付三天。一次,他发现一个土工试验的数据错了,为了确保质量,硬是把十几万个数据全部复查了一遍。
1978年5月30日,蒋荣生把一沓勘察报告交给日方设计人员,比他3个半月的承诺又提前半个月。
这才是真正的精英!
被称为"焊神"的曾乐,是宝钢的又一个精英。
曾乐的爸爸、爷爷、爷爷的爸爸和爷爷的爷爷都是旅日华侨,母亲出生在香港,母亲的亲属都在南洋。他同辈的亲戚基本上都在国外。很多亲朋多次劝曾乐到国外工作,但是曾乐就是不相信中国人非得漂洋过海才能出成就,就是要在国内干出一番事业。
他在同济大学的专业是机械制造,1952年大学毕业后,他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被分配到鞍钢。管人事的得知他学的专业,认为这个专业是和金属打交道的,而鞍钢的金属结构厂正缺人,就派他去了那里。
其实曾乐学的是金相学,是研究金属与合金的组织结构,以及它们与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些钢铁大件组装的外部结构。但是曾乐服从分配,认为有大学学习的基础,可以触类旁通,没有什么不能学成的。
20岁的曾乐一方面虚心向老工人师傅学习焊接技术,给他们递焊条,打下手,一方面直接啃俄文原版的焊接专业书籍,很快就成了行家。
这之后的岁月里,曾乐在焊接工程领域不断创新,推出一大批接近当时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1978年,身为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的曾乐借调到宝钢,担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为包括焊接工程在内的宝钢工程成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金牌工程做出巨大贡献。
我虽然不懂技术,但是从有关曾乐的介绍中,可以感到这是个了不得的人。从大高炉的焊接,到集成电路的精密焊接,他都"玩"得驾轻就熟。实践上拿得起,理论上也搞得转。1986年,他得知中国虽然长期参加国际焊接学会一个分学术委员会并按钢产量缴纳会费,但是在这个领域却长期没有论文,因而面临着被取消会员资格的尴尬境地。曾乐急了,连续十几天挑灯夜战,一口气直接用英文写了4篇论文,交给这个分委员会,全部审查通过,分委员会主席并表示,今后曾乐的论文"免于审查"。
曾乐以有限的人生,为宝钢和中国的冶金工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1996年辞世之后,宝钢人为他塑了像,永远缅怀。
我还记住了王铁梦这个名字。
这个裂缝专家,是当年宝钢工程指挥部的一个副总工。1979年,宝钢从西德进口了5台300吨坦克吊车,工地急需使用。但是当时宝钢的码头还没有造好,300吨坦克吊车运进宝钢要走陆路,必须通过蕴藻浜大桥,而这个桥的设计载重量不能超过80吨。更何况这个桥当时的裂缝已有318条之多。
这就造成了瓶颈,5台坦克吊每天的压港费就要4500美元。
王铁梦得知此事,叫人用三角皮带把他吊到大桥下,细细查看桥身腹部的裂纹情况,又费尽口舌,找出尘封28年的大桥设计图纸。他反复研究,得出结论:坦克吊可以5公里的时速通过大桥。
当时,交通部门和宝山提出:这是交通要道,万一桥塌车毁人亡,宝钢要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宝钢领导百分之百相信王铁梦,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坦克吊即将开动时,王铁梦再次把自己吊到桥下,亲自观察记录吊车过桥时震动引起的裂缝变化,为坦克吊"保驾护航"。
5辆坦克吊安全通过。王铁梦说,这个桥再用上十三、四年夜不会有问题。
果然,这个桥继续用到1993年。
这样的专家,才叫专家!
还有马成德的坚守。
那是80年代初。从全国人代会代表对宝钢的质询开始,社会上吹起一股宝钢下马风。已经投入100多亿正在建设中的宝钢,命运忽然不确定了。
冶金部副部长马成德就在这个时候担任宝钢工程的常务副总指挥。
宝钢工地此时已经冷冷清清。众多留守者人心惶惶。已经进口的设备不知何去何从。
马成德提出"动维护"。
就是把设备装上,让它们动起来,即使不生产。
最后,当国家的决策者们终于认识到,宝钢不能下,只能继续上的时候,"动维护"保持了设备了良好运转状态,将时间延误的损失减到最小。
现在看起来,这真是有远见的决定。这个远见,来自马成德们的主心骨。
这些崇高的人,造就了宝钢的崇高。
宝钢,的确是一座宝山!
原料码头
二号高炉——二期工程的本土化率已从一期的12%提高到60%以上。
铁水奔流——三期工程的本土化率达80%以上。这是四号高炉。
转炉炼钢
热轧
宝钢热轧出的第一卷钢板
百炼钢成绕指柔
宝钢“雕塑”独有特色
绿色宝钢名副其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901-238618.html

上一篇:What should be the price of flu antidote?
下一篇:最真实的艾滋村记录
收藏 IP: .*| 热度|

3 曹聪 苗元华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