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时间2:我读《横越美国》
史仍飞/文
最近阅读完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民艺术家”斯坦贝克的游记小说《横越美国》,小说的成文尽管距今有几十年了(上世纪60年代初),但很多变化同样在我们周围重复,如城市迅速发展,城乡结合部垃圾成堆,环境迅速恶化;农村青年向往城市生活。,在21世纪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其中最相似的地方实际上是社会的分化。
作者在功成名就,年近六十,由于多年思想的沉淀,以及对美国的热爱,决定以一名无名小卒的身份走这趟路。一路上只想看和听——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语言、观点、看法以及改变。书中除了对无法再回儿时故乡的眷恋怀旧,文中通过纪实的手法再现了作者对自己的国家愈来愈感到失望,消费主义与自私自利态度开始蔓延,维系美国道德健全所必需的集体价值正逐渐消失。更多地是对现实的思考和质疑。在美国文学史上,鲜少有像斯坦贝克这样的作家,固执地关切自己国家的特质与命运。他需要去看真正的美国和真正的美国人,在书中他写道:“身为一个写美国故事的美国作家,事实上我写的都是记忆中的美国,而记忆充其量只不过是个也残缺不全、偏斜不正的储存所。我已经许久未曾听过美国说的话,没有闻过美国青草树木和下水道的味道,没有见过美国的山丘与流水,也没有看到过美国的颜色与光线的特色了”。
作者一开始就提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他爱自己的国家,但却认为这个国家病了,通过这趟旅程,他欣慰的发现,他出发寻找关于自己国家的真实情况,他已经找到了。同样,在我们的国家,几十年的发展,经济发达、物质也很丰富,可是我们每天也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人的冷漠,不信任,缺少信仰,我们的国家也已经病了,可是我们缺乏这样的作家去深刻剖析我们的社会。
作为一位著名的作家,横穿美国大陆,亲身体验,对森林、草地、沙漠、公路、乡野、教堂等多种自然与社会风景的生动传神的描绘,更主要的是作者没有指手画脚,而是倾听和记录。“人口的大量增加,村子变成了乡镇,乡镇发展成城市。路上的交通壅塞,城里密密麻麻的全是人”,作者感叹于科技的发展,用了极尽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描绘。在赞扬一个国家人民的美与善时,也会同时揭露这个国家危险的错误与失败。
作者也对高速发展的忧虑、担心和无奈。包括每天吃的食物、以及传承的语言、歌曲等,甚至我们的灵魂都是在装配线上统一生产的。往昔健康的生命常会出现令人费解的疼痛以及不明原因的暴毙,我们哀叹的甜美乡音是出自没有受过教育的无知孩子。或许我们最大的智慧就是明白自己的无知,悲哀的是那群浪费精力,试着力挽狂澜的人,因为他们只感受到了失落的痛苦,却体会不到获得的喜悦。他说“(所以美国人)花许多时间与金钱坐在沙发上寻找灵魂。我们真是一种奇怪的物种。上帝和自然送给我们所有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应付自如,却对丰足束手无策。如果我想毁灭一个国家,我就会给它过多的物质,让这个国家臣服于物质之下,变得可悲、贪婪、不健全。”
作者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一种担忧,他的所见所闻是,到处都是混乱的成长,一种像癌症般的成长。挖土机碾过绿色的森林,堆起了燃烧而产生的垃圾,感觉进步看起来那么像毁灭。这种进步可能是一个自杀的过程。而这一切的缘由都是人为的,他在文中强调,在我们这个星球的近代历史中,令人不可置信的意外造就了生命的出现——当数量与种类都精细到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地步。如果最多才多艺的生命形态——人类——用他们一直以来所使用的方式努力生存,那么他们不但会毁掉自己,还会最终毁掉其他的生命。
一个身体虚弱但依然勇气十足的英雄叙事者,受困于风雨之中,却毅然决然地投进风雨中拯救他所钟爱的东西。对这本书的基调来说,完全的义无反顾——带点轻微的疯狂——冲进波涛汹涌海水中的这种气质。
早在环保主义蔚为风潮之前,斯坦贝克就曾表示美国垃圾的制造是自杀式行径;他呼吁大家保护自然资源,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有所节制。他觉得自己亲眼所见的身边到处的浪费,以及大家对环境的缺乏关心,是笼罩美国的巨大抑郁形成的原因之一。
这本出自大家之手的游记,独特的视角、情趣都超出常,也是我喜爱的原因,通读全文,作者无处不对那块土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还有在那土地上生活劳作的人民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当然作者也在书中流露出他的博爱之情,他说他爱所有的国家和人民,但痛恨所有的政府。
相关博文:
读书时间1:摘录 “失落的大陆:美国小城之旅”的只言片语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74215-45346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