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来自
《为什么呵气暖而吹气凉?》的跟帖。《为什么呵气暖而吹气凉?》的故事很是有趣,表现了一帮初老人在微信圈里聊天的场景。原帖的字大不错,但是间隔相对小了,反倒不好看了。当然这是版面程序设计的问题。
【61】跟帖的说法有些“民科”,但题目还是很有意义的。吕老师的解释也到位:灯丝做成螺旋状,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比较适合的电阻,以与电源电压实现较好的匹配。但是还不够全面,大约只解答了1/3的问题。剩下的是机械应力、热学的和光学的视点。当然这些视点的背后都是有相关的。
只有热了之后可以发光。热发光的问题不容易解释,一般的文章都是“糊弄”过去的。引用普朗克的温度谱线分布公式也是“徒劳”的,因为普朗克公式只是告诉人们发光的谱线分布与发光体的温度的关系,并没有解释发光的机理。要说明发光的机理也不难,因为光也是一类电磁波。而电磁波在现代社会里多得很,手机信号、电视信号,微波炉里等等的,都是有发射电磁波的机制。这个机制在可见光的领域里也是适用的。
灯丝变细了,发热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就大,有利于散热,有利于发光。
但是通电断电这一冷一热的变化,会给灯丝带来“疲劳”。过去有书里说灯丝是“烧断”的、蒸发没了。其实不然,应该说是应力搞断的。虽然灯丝烧断的原因并不差孩子的那几下开关,但是道理还是通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