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技术我们起步不晚而后进?”是闵老师提出的,也是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Quote
闵老师认可这种意见“中国半导体业实际上起步很早,黄昆谢希德好像50年代就开始培养人才。不知那时韩国人在做啥,台湾人在做啥。”,并且说:
北大、复旦、吉林大学1957年就拉出了单晶硅,我们的半导体研究起步并不晚,基本和先进国家同步。1958年我们全面搞超声波,可现在我们医院的超声波检测设备基本都靠进口。
显然闵老师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到位。第一,起步的早晚问题可以做个比较:1955年索尼出产了晶体管收音机,而国人是1957年大学里拉出了单晶硅。这里面的差距应该是隔代了。第二,半导体产业的发达,使得其他产业的竞争加剧,形成了赢这通吃的格局。第三,“1958年我们全面搞超声波”的时代,没有计算机的匹配,超声波的探伤、造影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这类事情也要“谴责”蒋科学们。由于他们的“不努力”、“不尽职”,使得国人的学者们搞不懂科学,不懂得技术。
有些时候,单因子的“技术先进”并不能决定市场、也不能左右人们的选择。曾几何时,电子表席卷全世界,把瑞士的表挤得喘不上气来。如果瑞士表那个时候垮了也就垮了。挺过去了,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电子表普及了之后,人们又欣赏起机械表来了。价格高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个价格高的说法。手表过去是个实用的道具,一辈子也没有几块。如今,手表多得都不知道今天出门带哪个,手表的地位不一样了。
瑞士的小作坊式的机械表厂能“活下来”的事情,其实很值得学者们研究、让人们都知道。镜某的感觉瑞士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就是恐龙灭绝时代的哺乳类那样,有特色,能生存。技术不仅是“硬件”的问题,也有载体人的问题。竞技的奥林匹克国人都知道,而技术的奥林匹克,恐怕国人的电视台都没有播过。因为中国加入这个联盟才不过几年的时间。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