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应该从解决挂号难开始》的说法应该说是在平常不过的了。也正因为这样,镜某认为“医改不可能从解决挂号难开始”。因为“挂号难”、“看病难”不过是个表现形式,根本原因(复数)都在些“不起眼”的地方。
“资源论”、“价格论”是经济学家们的拿手好戏,镜某不是这些论客们的敌手,只能从“技术论”上说几句。用现代的通讯体系、信息处理来管理求医者的排队序列大约不是个问题。包括医疗费用的担保、诊断、医疗现场的诊断、治疗效率化等等的,这些在技术上看都没有问题。因为有患者的人在,有诊断治疗的费用在,排列出一个预约时间表大约不是个问题。需要处理的不过是预约取消后的“补偿”问题。这里面有两个因素:1)患者方取消时需要付给医院的费用,这可以象预约饭店一样,是个时间的函数。2)对空余出来资源做有效的利用——寻找替补患者。在没有手机的时代,这样的系统不大可能实现,但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对“看病难”,京城里的居民与地方县城的居民理解不同,对伤风感冒的“看病”与成年人的慢性症状的“看病”的理解也不同。如何分类、分级来处理这样的问题,也是个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问题。
真正困难的事情是医疗费用的问题。这个费用当然也包括了建设上述的医疗系统的成本。对建设这样体系,人们肯出多少钱?这需要有个社会的“共识”。
另外一个“巨大”的医疗课题就是如何提高医疗的确诊率的问题。“死人”的解剖率不上去(上不去),确诊率也就上不去。不解剖就定死亡原因,说有一半儿错误(误诊)并不过分。因为所谓“科学”,就是这样的手续。没有病理解剖,也就没有“确诊”的说法。固然人都死了,再花钱找原因有些不值当的。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但是对集团而言,意义就不一样了。
解剖不好办,但不妨用CT来办。有了这样的投入,才能提高治疗的精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费用,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
改善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护士的一个笑脸,对患者的治疗也许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医疗的“满意程度”却有很大的影响。医疗的事情,一部分是治好治不好的问题,另外一部分则是满意不满意的问题。区分这两件事情,医疗方、患者方都需要做到才是。
医疗的问题,不仅是医疗和患者之间的问题。这里面还有医疗保险、患者家属和医疗行政的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医疗的问题,至少要牵扯到5个方面。如何“摆平”这方方面面?这需要有人来研究这类问题,而且是“聪明人”。需要教育民众去理解这5个方面的问题,虽然这对于大众而言是十分困难的课题。同时要开发、利用新的技术去支持医疗的现场,要教育医疗方平衡解决好“满意不满意”的问题。保险和行政方则要给出个“边界条件”——在有限的资源的条件下如何形成和达成这些“共识”。
总之,要有研究这类问题的集团。而国人大学里,包括北大清华,有几个大学有搞这类研究的人才呢?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探讨饶老师是否能当院士之类的问题,实在是属于“低级趣味”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