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读《科学时报》张学伟的文章《从柴火到微波炉》, 文章回顾了家庭做饭火源的历史变迁,从锅底烧柴火、掺土的煤、蜂窝煤、液化气到微波炉、电饭煲和烤箱等,几十年的功夫,已经革新好几次了。作者感慨,做饭是越来越方便了,可是在家里做饭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因为科研活动也是个人的社会活动,自然也要受到商品价值规律的影响。这样,
论文与
做饭就连在了一起。
《从柴火到微波炉》的张老师经历过很多事儿。从柴禾到煤饼、再到蜂窝煤,然后是罐装液化气、管道天然气,再后来,就是烤箱、电磁炉、微波炉的阶段了。拉风箱、烧柴禾的事情,镜某孩儿时也做过。不过不是在日常,是假期到乡下时候的事情。感觉就是新鲜、好玩儿。很多事情,比如拉风箱,一旦变成了日常,就成为“苦难”了。蜂窝煤的照片。新一代人如果不给个照片,就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煤里面掺黏土是为了能成型。
顺着链接看张老师的文章,有这样一段描述:
Quote
敲开两个鸡蛋,放到碗里,搅碎,加水加少许盐,放到微波炉里,只2分钟,一碗香喷喷的鸡蛋羹做好了。
按照王老师所说的“细读”,就要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了。2分钟做个荷包蛋可以。但是说2分钟做一碗鸡蛋羹来,就很难令人相信了。因为做鸡蛋羹是个很讲究的事情,需要对1-2倍的水。即便是不过滤,加热时也要慢慢来,避免原料中的空气在形成气泡时被固定在鸡蛋羹里面。
要做熟鸡蛋,最快、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呢?恐怕还是要属特氟龙锅煎的荷包蛋了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