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如何思考系列(十四):抽象和还原推广

已有 3750 次阅读 2010-5-30 15:46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松鼠会, 信噪比, 抽象, 还原推广

如何思考系列(十四):抽象和还原推广。 (132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28, 2010 08:02AM

这个题目是来自松鼠会的题目《在一口足够深的井底,大白天能看到星星吗?》([songshuhui.net])。 

闭上眼睛能否看到星星呢?这个答案属于自明的。而“在一口足够深的井底”的作用与闭上眼睛的作用是一样的。这个联想来自“抽象”。 

能够看见东西是因为有足够的“信噪比”。因此要看到微弱的信号的根本在于改善信噪比。这就需要技术、需要新的仪器。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技术”不单是硬件的设备,也包含着思路的组成部分。 

白天看不见星星是因为“噪音”的本底太强大了,星星发出的光亮被大气的散射光盖过了。这个现象不可能通过挖井得到改善,因此挖井不是个改善“信噪比”的好办法。这个道理应该说很容易理解。 

“信噪比”是个很抽象的说法。决定“信噪比”的因素虽然最终归结到两个强度的比,但实质上“信号”和“噪音”背后包含着大量的具体的物理过程,并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改善“信噪比”的。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增加GDP总值与改善单位GDP所需要的能量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指标,不可能一味单纯地通过提高GDP的总值致富。 

通常增加信号的强度会有很多困难,因此改善信噪比的主战场一般是在减少噪音的领域里。也就是说最有效的事情同时也是“最不起眼”的事情。不起眼也是必然的,因为形成信号的因子一般是少数的,而产生噪音的因子是多数的。压噪音属于吃苦费力的差事。 

蛋白质的结构分析是科学时代的“炼丹术”。因此有人主张看“单分子”的蛋白质。从“信噪比”的观点看,看“单分子”的蛋白质的技术方向与改善“信噪比”方向不一致,因此也必然是不能成气候的努力。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30320.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mirror - 如何思考系列(十五):审题、扣题以及其他方方面面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