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i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mingcheng

博文

现代物理学对于暗物质的理论研究

已有 83 次阅读 2024-9-5 09:1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3.现代物理学对于暗物质的理论研究.docx

现代物理学对于暗物质的理论研究

暗物质有诸多基本粒子候选者.最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是WIMPs冷暗物质,一般认为其质量比质子重得多,最著名的WIMP是neutralino,典型质量102GeV(即10-22g).其它的冷暗物质如通过非热机制产生的Axion,典型质量10-6eV(即10-39g),(当然还有质量再小很多很多数量级的fuzzycolddarkmatter).其它如MeV冷暗物质、SuperWIMP,及非常重的WIMPzillas(质量1013GeV).尚未发现的其它粒子有可能存在,例如一种称为超对称的新对称理论预言有一种大的新类型的粒子,其中有些可解释暗物质.现正在费米实验室TeV能级加速器进行的和计划在CERN正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开展的实验,以及地下低温暗物质寻找和空间利用伽马射线大面积天体望远镜所进行的实验,目的都是要寻找超对称粒子.

阿尔法磁谱仪(AMS)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寻找反物质星系和带有我们星系多数质量的神秘暗物质的任何证据.该项目由MIT丁肇中领导,国际上(包括中国)广泛参加.

尽管科学家用了精确的宇宙测量方法,但据目前所知,宇宙能量中仅有约4.6%是由重子物质(正常原子)构成,23%由暗物质构成,剩下约72%由暗能量构成.而且,在可见宇宙中,几乎所有的重子物质都是物质(重子带正电荷)而不是反物质(重子带负电荷).提出新机制的研究小组包括美国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他们称这种新机制为“原质起源论”(hylogenesis).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克里斯·西格森说:“我们正在努力把理论物理中的两个问题一起解释.这一机制将原子形成和暗物质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解开重子不对称的秘密,作为对整个暗物质加可见重子的平衡宇宙的一种重建.”

根据研究人员构建的机制,在物质形成景象中,早期宇宙产生了一种新粒子X和它的反粒子X-bar(带等量相反电荷).X和X-bar在可见部分能结合成为夸克(重子物质的基本组成,如质子和中子),在“隐匿”部分组成了粒子(由于这种粒子可见部分的相互反应是微弱的),如此,在大爆炸开始后的第一时刻,宇宙膨胀变热时会有X和X-bar产生.

随后,X和X-bar会衰变,部分变成可见的显重子(尤其是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部分变成不可见的隐重子.据科学家解释,X衰变成中子的频率比X-bar衰变成反中子的频率更高,同样地,X-bar衰变为隐反粒子的频率比X衰变为隐粒子的频率要高.夸克形成的重子物质组成了我可见物质,隐反重子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暗物质.这种阴—阳衰变方式使得可见物质的正重子数量和暗物质的负重子数量达到平衡.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特里姆研究中心的肖恩·图林说:“可见物质和暗物质的能量密度非常接近(1/5的不同).在许多情况下,在广大宇宙的早期,生成可见物质和暗物质的过程是互不相关的.于是,这1/5的因素要么是早期出现的一个大偶然,要么是两种物质共同起源的重要线索.我认为,这为构建可见物质与暗物质起源的统一模型提供了主要依据.”

物理学家预测,这种物质形成机制将为寻找暗物质提供一个全新途径,它们会留下一些可在实验室探测到的特征标记.科学家解释说,当暗物质反粒子和一个普通原子粒子相撞而湮灭时,就会产生爆发的能量.尽管这非常稀有,但在地球上寻找质子自发衰变的实验中,能探测到暗物质.

天体物理学观测和离子加速器数据中,也可能会出现其他原质起源的信号.研究人员表示,今后也会在研究中考虑这些可能性.

暗物质分为重子暗物质(例如星系际星)和非重子暗物质.非重子暗物质可能有:有质量的中微子、光微子(photino)、引力子(graviton)、引力微子(gravitino)、中性微子(neutralino)、轴子(axion)等.李政道(T.D.Lee):“整个宇宙至少90%以上(很可能99%以上)是暗物质,而不是已知的物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9997-1449684.html

上一篇:暗物质问题的提出过程
收藏 IP: 60.217.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5 1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