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讯台/科学新闻评论 Science and Media in Chin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ujun 一位科学记者的观察

博文

宣战学术不端:高校动真格了吗?

已有 5794 次阅读 2009-4-11 11:56 |个人分类:评论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宣战学术不端:一场“清华秀”?

要保证“零容忍”真正落到实处,不妨先从公布造假者真实姓名,并向公众及时披露调查过程及结论做起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李虎军】“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

  这个形象的比喻,出自教育部部长周济。今年“3•15”,他在教育部举行的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以此语表明教育部向学术不端行为宣战的态度。

  而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近日的一番话,似乎对“零容忍”之说做出了回应。

以“绝不姑息”之名

  4月8日,顾秉林在清华新闻网刊登的访谈中表示,清华大学“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顾秉林特地举出了三起该校“处理学术不端个人”的例子,来说明清华大学向学术不端行为宣战的成效。

  其中,清华大学2005年发现医学院教师刘某在发布的个人履历中存在有意编造、窃取他人成果等情况,经校学术委员会组织查证,认定确属学术不端行为。校务会议最终决定撤销其清华大学教授职务,并解除聘任合同。

  此外,该校在2004年接到举报,电机系某博士生有几篇学术论文涉嫌抄袭。经电机系学术委员会调查,认为论文抄袭事实成立,且情节严重。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查建议,校务会议审议,决定给予其勒令退学处分。

  顾秉林还称,近两年清华大学各院系和校学术委员会接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呈减少趋势,但该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丝毫放松,原则仍然是查实一起就处理一起。2008年则仅有一件:有位教师送给校外同行专家的职称评审材料存在履历不实和论文一稿多投现象,最后该教师被取消后面两年的职称申报资格。

  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创办人方舟子博士则告诉《财经》记者,顾秉林举出的第一个例子中,所谓的医学院教师刘某,实际上就是该校医学院原院长助理刘辉。

  刘辉当初在其履历中声称‘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列出了17篇‘代表性论文’。但方舟子2005年11月在新语丝撰文披露,刘辉伪造了论文发表记录。

  其中,一篇发表于《普通病毒学杂志》、署名Liu H.的英文论文,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刘辉,而是纽约赛奈山医学院的刘宏。但刘辉竟然将同姓、名字拼音缩写相同的人的论文,也拿来充数。2006年3月,清华大学将刘辉解聘。当时国内多家媒体,对此事都进行过报道。

  不过,在方舟子看来,近年来清华大学师生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绝不止这三起。

  其中,仅“新语丝”就在2008年揭露过几起与清华有关的涉嫌学术不端案。其中最严重的,是关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向东教授一稿多投并侵吞别人成果的指控。举报者称,同一篇论文,先在《计算机学报》上发表,再投计算机体系结构的ICPP国际会议;而且,实际干活的学生陈爱的名字也被删除,换上了美国两位教授Jie Wu和Krishnaiyan Thulasiraman的名字。

  “新语丝揭露过的那些与清华有关的事例,除了刘辉,没有听说还有哪一起受到了调查、处理”, 方舟子对《财经》记者表示。

  在方舟子看来,清华大学对学术不端行为,绝非像顾秉林校长所说的“绝不姑息”,事实上大部分被姑息了,造假的教师的地位越高,就越受保护。他补充说:“即使个别被处理的,也不愿公布,连刘辉这么著名的事件,也要用‘刘某’为其避讳,另两起则连造假者的姓氏都不提。如此体谅造假者,让读者去猜谜,这样的处理怎么能够起到威慑作用呢?”

浙大造假事件冲击波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内屡屡发生,而各大高校是学术不端的重灾区。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今年“3•15”那次座谈会上也承认,高校内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发生在浙江大学的一起论文造假事件,更是引发了学术界内外的高度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李连达曾经兼职出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而他领导的课题组有多篇论文被指造假。此事先是由“新语丝”披露,《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从今年春节以后又有连续报道。

  在教育部“3•15”座谈会上,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通报了这起论文造假事件的处理结果。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八篇论文存在剽窃等不端行为,被开除;李连达课题组的实际管理人、原研究室主任吴理茂是造假论文的责任作者,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他直接参与写作和投稿,但他在论文刊出后将其用于研究项目申报,被解聘;李连达对于这些有其署名的造假论文不知情,但负有疏于管理的责任,其院长任期届满后不再续聘。

  这样的处理结果,并不令人完全满意。毕竟,被指控有造假嫌疑的,不只是贺海波一个人。

  但无论如何,在这起论文造假事件被披露之后,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多次站出来直面媒体的诘问,并且做出了公开处理,也算是高校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大进步了。

  “3•15” 座谈会没过几天,3月19日,教育部就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此外,通知还强调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将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将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

  教育部还表示,年底之前将对这份通知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看起来,教育部今年打算组织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攻势。

  不过,一纸通知究竟可以见到多大成效,还有待观察。

  实际上,通知本身的很多措施,就已经非常暧昧。比如通知称,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这种含糊不清的规定为各高校掩盖家丑留下了空间。试问,何为“一定范围”,哪些“群众”才有幸去“监督”呢?

  实际上,将查处过程和结果向全社会公开,也是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有效手段。在这方面,复旦大学之前曾经带了一个好头。

  2007 年岁末,复旦大学在学校网站上公布了一份校学术规范委员会通告,详细披露该校当年的三起学术抄袭事件。对于当事人的姓名,也没有以“某某”来代替。

  很显然,教育部及各高校如果要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这件大事上动真格,就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不能只动小角色、不动大人物。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要从科研经费分配、科研绩效评价、职称评审等方面入手,彻底消除滋生学术不端的体制土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8-225553.html

上一篇:盖茨基金2亿元助力中国结核病防治
下一篇:结核病新威胁
收藏 IP: .*| 热度|

1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