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峰计划;高考调包;地平线报告;部省合建
2018年8月,高等教育方面的大事有:第一,重大决策出台: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教育部制定《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试行)》;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等等。第二,推进地方高校发展:教育部召开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工作推进会;25所地方强校入选2018年国家111计划。第三,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显示,中国内地共有51所高校入围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较去年增加6所。其中3所高校进入世界百强,清华大学位列第45名,北京大学位列第57名,浙江大学首次跻身世界百强,位列第67名。第四,2018年NMC地平线报告正式版发布。第五,河南4名家长实名举报高考答题卡被掉包,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调查,结果为学生说谎。第六,教育部将办2018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推动各类学校向社区开放;上海首发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报告。本月,“那人”为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那大学”为国家专业认证标准和机制建设的4所支柱性高校;“那事”为25所地方强校入选2018年国家111计划;“那政策”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
“那人”:【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西湖大学8月26日迎来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以来招收的2018级的120名博士研究生。在开学典礼上,施一公校长回忆了过去一年西湖大学的创建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校园规划等多方面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西湖大学;4月3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校园建设工程正式启动;4月16日,西湖大学成立第一届董事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从2016年7月开始,西湖大学面向全球开展学术人才招聘;截止今年7月,我们共收到来自全世界约五千份申请,其中95%以上来自海外,我们择优面试了227位,给出了89个正式教职邀约,67位优秀的科学家已经签约加盟西湖大学,师资队伍持续稳定扩大;这批西湖大学的创校教师,分布在数学、物理、化学、工程、信息、生物、基础医学等学科,在各自研究领域拥有世界领先水平;他们将在今年10月20日正式成为西湖大学理学院、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奠基教授。西湖教育基金会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善意理解和积极响应,募资进展顺利、超过预期……这一切都让我们坚信:西湖大学,拥有创造奇迹和美好未来的所有可能!
他送给第一届学生八个字:求知、探索、厚德、担当。
“那大学”:【国家专业认证标准和机制建设的4所支柱性高校】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委托,中山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分别承担理科类和农林类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认证体系和认证平台建设等工作,华南师范大学承担建设和运行师范类认证平台工作。山东大学与评估中心合作开展人文和社科类专业认证标准研制等工作。至此,山东大学由此成为承担国家专业认证标准和机制建设的4所支柱性高校之一。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展本科专业认证,推动实现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实质等效”,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很可能将迈入一个新阶段。四所大学制定的标准、体系、平台将影响中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那事”:【25所地方强校入选2018年国家111计划】
2018年度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立项名单公布,全国共有25所地方强校获批,这也是继2016年和2017年后,地方高校第三次集中获批国家111计划。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该项目从2006年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范围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每一个“111计划”引智基地的建设周期为5年,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
该项目原遴选范围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国务院侨办、中科院等所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中央部属高校,2016年首次首次面向方高等院校开放,共有15所地方高校入选,2017年共有21所地方高校入选111计划。2018年共有25所地方高校入选111计划。从入选名单来看,今年入选的高校基本都是实力强劲的省属重点大学,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所以及其他地方重点高校14所。从地方高校所在省份来看,25所地方高校分布在16个省份,其中上海和广东最多,各有3所入选,浙江、四川、辽宁、江苏和湖北各有2所高校入选,北京、天津等省份各有1所高校入围。
“那政策”:【《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
《办法》,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予以改进和完善,标志着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升级为新时代“公费教育”。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本月高等教育关键词:珠峰计划;高考调包;地平线报告;部省合建。
珠峰计划: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
(根据中国教育新闻网资料整理)
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下称《计划》)。《计划》提出,到2020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支撑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这是继“双一流”政策后,又一个支持“双一流”的计划。
一、《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
到2020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汇聚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支撑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到2035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大幅跃升,建成若干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学术引领,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群体,一批学科领域跻身世界一流前列,产出一批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
到本世纪中叶,在高等学校建成一批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创新高地,在一批重要领域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学科,培养出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二、《计划》提出了基本原则
一是实现创新引领。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开展系统、深入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大力支撑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形成若干引领国际前沿科学发展的研究团队和学术高地。
二是坚持科教融合。以科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通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和水平,充分实践科研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创新实践中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同时树立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
三是推进全面发展。推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全面发展,尊重基础研究规律和特点,鼓励自由探索和加强自主科研布局;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的前瞻布局;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均衡发展。
四是加强开放协同。坚持全球视野,主动参与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汇聚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推动不同创新主体和不同领域创新要素的紧密合作。
五是追求卓越精神。以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引领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文化,坚定创新自信,增强引领意识,鼓励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甘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三、《计划》还提出了核心任务
一是组建世界一流创新大团队。在高等学校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中心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团队,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中心要建设成为我国在相关基础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
教育部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发展态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负责前沿科学中心建设布局,指导和组织开展中心立项建设和评估。整合各方资源,在研究生指标、条件建设、人才引进、考核评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二是建设世界领先科研大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重大科学目标,推动高等学校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具有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系统或极限研究手段的重大条件平台,为科学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重要支撑。凝聚和培养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以及高水平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独创独有的研究条件,提升重大原始创新能力。
教育部结合“双一流”建设学科培育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多种建设模式。根据培育效果,择优推荐一批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形成“预研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发展格局。教育部布局建设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研究平台,同步提升建设运行和创新能力。
三是培育抢占制高点科技大项目。围绕符合科学发展趋势且对未来长远发展可能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可能形成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并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科学问题,针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探索高等学校重大创新活动组织的新模式,整合高等学校优势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和长期持续攻关,探索建立依托前沿科学中心等牵头组织重大科研任务的新机制,不断形成集群优势,培育锻炼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团队。
培育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每年组织若干具有重大引领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的预研,并向国家提出重大科技项目建议。
四是持续产出引领性原创大成果。在汇聚大团队、建设大平台、组织大项目的基础上,持续产生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重大成果,推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和重点领域的引领突破,并且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带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持续产生显著成效。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创新基地、重大条件平台,建立一流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一流环境和管理,做出一流贡献服务,产出一流原创成果。
以前沿科学中心等建设为试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人员聘用、评价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探索。推进科研育人,通过高水平科研活动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把重大科技任务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鼓励高校设置交叉研究中心和新型研究机构,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的发展环境。
在政策措施方面,《计划》要求夯实基础,充分认识基础学科的基石作用,全面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重视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对数学、物理等重点或薄弱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在基地建设、招生指标等资源配置上加强布局。注重基础与应用的衔接,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发挥基础学科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鼓励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同时,要优化环境,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强化分类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突出目标导向,以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为评价重点,建立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评价和考核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加大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倾斜支持力度。完善后勤保障,建立一流的科研专业服务团队,为科学家开展研究提供全方位支撑。
评论与谏言:
珠峰计划,是中国人决心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计划,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雄心的标志。但它只是“双一流”大学的盛宴。希望它可以取得预想的效果,而不是一次财务大分配。事实上,“一流大学”基本不差钱了。
高考调包:社会与个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共河南省纪委、河南省监察委员会11日公布《关于网络反映“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问题的调查结果通报》,“通报”称,近日网上出现“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结合收到的实名举报件,成立专案调查组,依法依规、严肃认真开展调查核实。针对实名举报和网络反映的问题,专案调查组全面调阅审核了4名考生的答题卡运转视频监控资料,认真查阅和比对了4名考生的试卷原件、答题卡原件和扫描件,对有关举报人、被举报人、考务人员和当事人进行谈话、询问,委托权威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对考生笔迹进行检验鉴定,通过逐项核查,全面收集证据,查明了事实。通报结论是:经过调查核实,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此外,通报称,经调查核实,没有发现河南省招办干部朱某某、于某存在举报反映的滥用职权、组织高考作弊等违规违法问题。到此,“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事件,算是有了权威结论。
透过这此事件,我们发现,高考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那样的重。“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 是社会、政府、个人均难以承受的千钧之力。
公众一怕“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是真的。高考在社会公众心目之中是阳光的、是公正的、是公平的。如果高考出问题,那将是社会的灾难。所以人们一般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但四位家长的言辞凿凿,以及社会歪风邪气的浸染,也使人们很难相信高考真的就是阳光的。所以这件事经新闻等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大家的心态无外乎两种:此事有蹊跷、又问题,政府应该查明真相告知公众;孩子可能在撒谎,撒到现在孩子及家长自己都认为是真的了。
公众二怕高考过程有瑕疵。目前的高考,虽然以集中的高考为主,但终归高考大范围内还有其他形式的高考细节内容。如自主招生、单招等,这些形式的高考中,因为加入了高校自主权,而让人们生疑其过程的公平公正。果不其然,在苏姓家长质疑高考之时,网友查证,苏姓女生据传通过北京师范大学自主招生初审是因为发表过论文。在学术搜索引擎里查到她在《数码世界》发表过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该论文是抄袭《科技与创新》2014年22期的《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在CNKI搜到她的另外一篇刊于《赢未来》2017年第9期的《天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是抄袭于我国天文学主要奠基人、中科院院士王绶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写的条目《天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由此可以判定,中国高考过程中的某些形式、环节上有问题。虽然高考中的自主招生所占份额很少,但因为自主招生学校皆是“双一流”大学,也同样引起社会公众对此的关注。这算是本次“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的边际效应。
公众三怕高考改革停滞不前。“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不是第一次公民个人对高考公平、公正的质疑,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它所引起的震动是很大的,它会使高考改革的成本提升。事实证明,任何高考的改革都是一场革命。目前上海、浙江的新高考改革已经启动,并为中国高考改革提供一些经验,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种选择。但改革的过程中,无疑又是对高校、中学及学生个人的赋权,即增加高校的主动权、中学的考量权、学生的选择权。这个赋权的大小及监督体系运行如何,直接影响高考公平。
“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引起社会如此广泛关注,说明高考的份量,也说明社会对诚信、公平、公正的维护,但这种维护有时也是一声叹息。
评论与谏言:
“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的结果是好的,但其过程却是这么的吊诡,对任何人,我们都没有理由去批判,更多的应该是社会的反思。
地平线报告:2018年度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发布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地平线报告由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发表,由地平线项目顾问委员会,通过Delphi迭代研究方法,最终确定出未来一到五年之间,可能在教育中普及应用并成为主流的六项新兴技术,探讨了其在教育领域的潜在影响和在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中的应用,以及在该时间段内可能会改变现有教育的挑战和趋势,并按照今后五年里可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的意义程度对这些趋势进行了排序。新媒体联盟出版的地平线报告会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估计有超过60万的读者。
在2017年,新媒体联盟(NMC)宣布:由于其前财务总监和首席财务官的明显误差和遗漏,资不抵债,因此将停止运营。 但令人欣慰的是,新媒体联盟合作出版年度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的Educause,在今年获得了NMC地平线项目的授权,《地平线报告》得以延续。
一、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主要趋势
1、长期(5年或以上时间实现)
(1)跨机构和跨部门合作:“越来越多的机构正联合起来,将他们的智力资本结合起来,或者在战略上与创新领域的创新结合起来。当今的全球环境使机构能够跨越国际边界,朝着技术,研究或共同价值观的共同目标努力。”
(2)推进创新文化:“随着校园已经发展成为创业和发现的温床,高等教育已被广泛认为是推动创新的手段,这一趋势的焦点已从理解促进新创意探索的价值,转向寻找复制它的方法各种各样独特的学习机构。”
2、中期(3~5年内实现)
(1)开放教育资源的扩散:该报告提请注意越来越多的大学推行自己的开放式学习计划,并指出“开放”一词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该广泛地界定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所有权和使用方面权利“
(2)以新形式的跨学科研究兴起:“数字人文学和计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图书馆和创新形式的学术和出版开辟了创新领域的多学科研究领域,研究人员与学术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一起,开创了数据结构,可视化,地理空间应用,和开源工具的创新应用。”
3、短期(1~2年内实现)
(1)越来越重视测量学习:“这种趋势描述了对评估的兴趣,以及教育工作者用于评估、衡量和记录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进度、技能获取以及学生其他教育需求的各种方法和工具。”
(2)重新设计学习空间:“随着大学参与包含数字元素的策略并在实体教室中容纳更多的主动学习,他们正在重新调整物理环境,以促进这些教学转变。”
二、阻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
1、可解决的挑战:我们理解并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
(1)真正的学习体验:定义为“让学生接触现实世界问题和工作情境的学习体验”。
(2)提高数字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字公民意识,确保掌握负责任和恰当的技术使用,包括在线交流礼仪和在混合和在线学习环境中的数字权利和责任等。
2、困难的挑战:那些我们理解但却难以解决的问题
(1)让组织设计适应未来的工作:“技术,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以及不断变化的教师角色迫使院校重新思考传统的功能层级体系,机构必须采用更灵活,基于团队的矩阵式结构来保持创新,并对校园和顾客的需求作出反应。”
(2)推进数字公平:获得技术和宽带互联网支持,必要的“促进社会中的全面参与,交流和学习。”
3、艰难挑战:那些难以定义的复杂事物和可能无法解决的挑战
(1)经济和政治压力
(2)重新思考教育者面对技术支持的教学方法的角色
三、高等教育技术的重大发展
1、采用时间(1年或者更短)
(1)分析技术
(2)创客空间
2、采用时间(2~3年)
(1)人工智能
(2)自适应学习技术
3、采用时间(4~5年)
(1)混合现实
(2)机器人技术
评论与谏言:
《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研究报告了今后五年高等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结构的可能性、挑战、趋势等问题,它可以为高等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供参考,对大学教育教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部省合建:教育部召开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工作推进会
(根据教育部网站文章整理)
8月2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京主持召开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工作推进会,交流总结半年来部省合建工作进展,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陈宝生在讲话中指出,2月24日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后,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省合建工作,将其作为各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一个机遇,采取多种形式周密部署,基本上都有了有力的政策体系和支持措施。教育部各司局围绕“部省合建学校与部直属高校同等对待”精神,提出系列具体支持措施和办法,按照“一校一册”的要求逐省、逐校沟通确定了合建工作手册。各合建高校都结合部省合建协议研究制定了路线图、任务书,在校内进行了多种形式传达动员,广大教师、干部职工群情振奋,进一步坚定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总体上说,部省合建工作行动迅速、开局良好,为下一步部省合建工作从正式实施转段到正常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陈宝生指出,从日前组织对口合作高校专家分赴合建高校的专项调研和综合诊断情况看,14所部省合建高校都是区域内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较好、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带动和中心辐射作用,但在部省合建工作中仍存在合建目标有偏差、内涵发展有差距、特色培育欠重视、体制机制不精准、发展方向耦合弱等问题,亟待在下一个阶段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陈宝生强调,下一阶段部省合建工作要突出六个“先起来”。一是先干起来,各校要真正把自己当作部建高校来建设,按照确定的协议干起来,不要等,瞄准专项调研发现的五个突出问题,确立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二是先实起来,确定分阶段目标,实实在在地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布局等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三是先特起来,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探索差异化发展,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力争率先发展,瞄准“双一流”要求,让主流学科、专业的地方特色鲜明起来。四是先管起来,教育部各司局按照“部属高校一视同仁”的方式积极履行职责,地方按照协议继续加强管理,把部省合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则建立起来。五是先帮起来,对口合作高校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尽快启动帮扶,帮短板,帮弱项,帮特色,以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办学模式为重点,逐年见一些成效。六是先想起来,部省合建工作有关各方在规划工作、安排计划时,要优先考虑14所部省合建高校,将合建和帮扶变成分内之事和自觉行动。
会上,14所部省合建高校与36所对口合作高校就下一阶段推进部省合建工作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评论与谏言:
部省合建是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本次会议标志这项工作进入新阶段。这会为14所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