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liusd07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iusd07017

博文

刘跃传 ---- 一个不入潮流者的履历

已有 255 次阅读 2024-9-18 18:35 |个人分类:微波吸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 问题的提出

在推翻微波吸收材料领域的理论框架、建立膜的微波吸收波动力学理论的过程中,

我自然是关键的推动者之一。

这种新理论不被学术界接受的理由之一:

对于正在活跃、并且统治学界很多年的主流理论体系,

那么多国际一流学校的大教授、包括物理出身、微波工程出身的微波吸收研究者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主流理论体系存在任何问题,

你们几个三流学校教师、既不是微波吸收材料的专家、又不是物理、微波工程专业出身、仅仅是搞化学的外行,你们就凭这点资历,就想推翻现行主流理论、别出心裁提出新理论,相关论证和结果能有多大可信度?

------------------

2 问题的逻辑

量子力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理论,该学科理论建立了很多不同于经典力学的概念。然而它的建立仅仅源于一个微小的灵感:

将波粒二象性引入波动方程、建立薛定谔方程,把经典波动力学和经典粒子力学结合在一起。

类似地,

我们仅仅是首先发现现行微波材料吸收理论混淆了膜和材料的区别:

Liu Y, Zhao K, Drew MGB, Liu Y.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larification on the calculation of reflection loss for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sAIP Advances 2018 , 8(1) 015223.

这是一个很小的灵感,但是因为我们抓住这个灵感不放手,随后建立了膜的微波吸收的波动力学理论。这是一个严谨的学科理论、堪比热力学、磁性物理学、电磁学之类的严谨的学科理论。这个理论建立了大量不同于现行主流理论的概念、有丰富的内容。最主要的内容包括:

  1. Ying Liu, Yue Liu, Drew M.G.B, A re-evalu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microwave absorption in film – Part 2: The Real mechanismMater. Chem. Phys,. 2022, 291, 126601.

  2. Liu YLiu Y, Drew MGB.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quarter-wavelength model  part 2: verification and extensionPhysica Scripta 2022 , 97(1) 015806.

  3. Ying Liu, Yi Ding, Yue Liu, Michael G. B. Drew. Unexpected Results in Microwave Absorption – Part 1: Different absorption mechanisms for metal-backed film and for materialSurfaces and Interfaces2023, 40, 103022.

  4. Ying Liu, Michael G. B. Drew, Yue Liu, A physics investigation on impedance matching theory in microwave absorption film—Part 2: Problem Analyse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23, 134(4), 045304.

  5. Yue Liu,Ying Liu,Michael G. B Drew,Wave Mechanics of Microwave Absorption in Films - Distinguishing Film from Material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2024, 593, 171850.

  6.  Yue Liu,Ying Liu,Michael G. B Drew. ReviewWave mechanics of microwave absorption in films: a short review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2024, 178,  111211.

启动颠覆性结果的灵感往往都是十分微小不起眼的。但是往往只有极少数人能抓住这种微小灵感。抓住这种灵感的能力是毕生训练的结果、抓住这种灵感也是历史的必然

3 一生的历练

我们每个平凡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履历,其中总有可以借鉴的教训值得吸取。

我出身于农村,小时候,晚上天黑就上床睡觉,早上8点还懒得起床。

充足的睡眠保证了身体素质。

后来上大学以后,经历过几次使我不能入睡的事件、加之读书的工作性质对入睡神经的抑制,失眠开始逐渐加重,透支体能,身体状况逐渐恶化。

小学是文革时代上的。上的课似乎从来没有听懂过,稀里糊涂地按年升学。小学读课文朗读不成句,日后也就没有当领导的能力。拼音没学明白,写文章经常是错别字。到小学结束入初中,似乎只学会了数字的加减乘除。因为阅读能力差、基本没有读过小说,几乎不看电视、不看报纸、阅历贫乏。但是这些可能为我不大的脑容量留下了空间容纳初中以后的理科知识。也许是因为我的大脑只装入了自己学懂的东西,没学懂的东西一点也没装。

人的大脑类似于电脑。我大脑的内存很小,记不住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因而学习知识的速度很慢。但是我大脑的硬盘空间还是有一些容量。必须是理解了的才能记住,因此学习迟钝、领悟速度很慢。但是硬盘质量还可以,中学学的数学公式至今不忘。也许是因为大脑中除了数学公式没有其它乱七八糟的东西占据脑容量。

感谢的是初中课程与小学知识没有多大的联系。学习初中的课程只需要数字的加减乘除的基础。

不知为什么,反正从初中开始,每节课都能听懂了。

我们小时候在黑龙江的生产建设兵团,因为知识青年下乡,连队就有学校直到初中,一个年级几个学生。高中连队的学生集中到团值高中。我们这届高中,一个年级三个班,我在二班。

中学我实际并不会学习,我仅仅是上课时能听懂课,从初中到高中,竟然也成为年级的尖子。

我上高中正值邓小平回潮,有年级排名,我的成绩正好排到学年的最前列。

文革中父母是站错队的,比较受压制。我因为学习成绩不错,老师还是很器重的。

语文应该是我的弱项,但是初中时,我总结的段落中心思想总是与老师的一致。我的作文经常在班级当范文被老师宣读。

初中语文老师很是负责,给我修改作文都有详细的句子修改,老师那些优美的句子我从来没有见过。

初中毕业后语文老师跟我要我的作文作业本留存。

这可难住了我,因为我摘录了的老师的一些红笔句子用笔划掉,表示摘录过。

我索性把老师评语的好句子都划掉,企图指望这样也许老师能明白我花掉句子的原因。我的意图并没有被老师理解,之后老师对我的态度确实与以前不同了。当时是个孩子。若是现在,我可能还是处理不好这种问题。

到高中我的语文已经不能出众了,理科还可以。到大学以后,学习成就再也冲不到前列了。

总的来讲,初中、高中时代,是被老师宠爱的。

-----------

77年高考,别人都复习到晚上12点以后,我根本不会复习,还是平时一样,根本没有复习。但是考的自我感觉不错。当时的数学考题,现在大家都说很简单,但是当时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难度的题目。然而考试时,我竟然做出了好几道我从来没有见过难度的题目,我的数学高考成绩应该不错。那时我们是不知道我们的高考成绩的。

物理那道上坡的高考题,现在看来不难,但是那时我不会做。

我是幸运的,如果77年没考上大学,第二年城里的人就会远远超过我,上大学就没有希望了。

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一直喜欢数学。

当时不会报志愿,我的报志愿的顺序是:

1 兰州大学物理,

2 南京大学核物理,

3 忘了报的那所学校

4 哈工大

5黑龙江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兰州大学放在第一,是因为兰大是后补的,我以为后补的报的人不会多。

前几所大学,我的分数可能分数根本不够。落到黑龙江大学化学系。当年黑龙江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分别只招收一个班,化学系两个班,由此可以推测我的高考成绩不很好。入学后老师告诉我们:黑大化学那一年的高考录取分数高于吉大。

我们黑大化学当年的入学分数也比哈医大高。当时我对医学不感兴趣。家人说当年我如果学医,一定是个好大夫。我也认同这个说法。

------------------

上大学才开始会学习了。

老师教导我们: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复习。

课前根本不预习。这是因为自己愚钝,基础差,预习根本看不懂教材。但是我上课是认真听讲的。与中学时期不同的是,课后肯定看一遍教材中上课老师讲的内容,有的时候在最后考试之前能从头到尾再看一遍教材。

我上课从来不记笔记。这是因为我小学基础差,记笔记就跟不上听讲了。而且记了笔记也不看,记笔记对我价值不大。我的理论是学到脑子里,不学到本子上。我认为这是讲究效率。

因为不记笔记,我在听课时有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老师讲的东西,经常能产生自己独到的理解。这也许是我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这种训练一直持续到现在。是一个长期的训练,很多东西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真正感觉自己学懂了的那种感觉。例如我一直认为我学懂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直认为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比我读的教课书理解的更透彻,因此一直感觉自己的热力学学的不错,特别是对热寂说(熵增加、可逆平衡)真的理解了。一直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看到教材字面的含义,感觉自己有能力看到教材字里行间的东西。

因为我的脑内存小,或者说我很笨,我不理解的东西,我就学不懂,记不住,学习能力很迟钝。只有理解的东西我才觉得学懂了,学懂了我就能长期记住。数学结果,我必须自己推导一遍才觉得真正搞懂了。这可能是我大脑的硬盘质量还可以。所以我不喜欢看期刊文献,我喜欢看专著。尽管看期刊文章有利于拿项目、有利于发文章,但是我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专著上。看了不少英文原版专著,大学化学本科各科的英文原版专著、数学、物理方面的英文原版专著,我都读过很多本。感觉每一本英文专著都是作者有感而发、作者感觉值得写的著作,因而每一本都值得一读。读专著是我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是我拿不到研究项目、发表不了高级别文章、始终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原因。但是也训练了我不同于其他人的能力。这与我的人生哲学有关。大学以后,我从来不是尖子生,从来就在中游和尾巴的位置。但是由于中学把头惯了,在学习上内心一直保持尖子生的心态,没有甘心落后过。只要学懂了,我从来不在意成绩高低。但是也要求要及格,否则压力太大。

有意思的是,《物理化学》是我学的最明白的课程之一,但是《物理化学》是我唯一补考过的一门课。

化学是我的专业,大学本科化学课程感觉都学明白了。

高等数学内容比较多,课时并不充裕,教材内容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讲完了,老师上课全是推导。数学实际上是我的强项。但是别人可能都学明白了,课上高等数学我稀里糊涂、没有学明白。高等数学是以后自己学明白的。然而如果不上大学听数学课,光靠我自学是学不明白的。即使没听明白课,上过高等数学课也是有用的。

大学普通物理课老师讲的很细,我全听明白了。因为讲的细,三册物理教材课堂没讲多少,普通物理的内容主要还是自学的。实际上任何内容,课上能讲的东西很少,主要还是靠自学。老师仅仅是引入门,修行还是靠自己

大学英语从零开始学,开始老师讲的很慢,还能跟上。后来换了老师,全英文授课,根本听不懂。我的英语是跟广播电台学会的,尽管广播讲座教材内容比大学教材简单很多,但是对我的听力的训练很好。

政治课大家都不听,我还是认真听了的。所以才有我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己见解。

==============

硕士是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量子化学研究方向。研究生导师是黄敬安教授。不同于多数研究生课程都是对付,我们的研究生课有严格的理论训练,量子化学专业有很多理论课要讲。我们东北师范大学的量子化学研究生专业的课程是著名量子化学家赵成大,校长王荣顺讲授的,所以我也可以算是出炉于名门。我的对配位场理论的数学基础学的很明白。从数学根上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国内恐怕没有多少人。数学物理课是东北师大物理系的大手教的,当时我的数学物理课程学的也不错。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电子物理学专业,三年就毕业了。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的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还有一定优势,能够应聘到一些学校。但是后来国家自然基金越来越被重视,我们文章的期刊档次也没了优势。一生没有拿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哪所学校都很难立足。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有理论实力,理论功底在我们的文章中有明确的彰显,只是这个时代不太看好理论。

在国内,像我这种即懂一点数学、又懂一点物理,还懂一点化学的化学人应该不是很多。

  1. Liu Y, Liu Y, Drew MGB. A mathematical approach to chemical equilibrium theory for gaseous systems—I: theory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hemistry 2012 , 51(2) 715-740.

  2. Liu Y, Liu Y, Drew MGB. A mathematical approach to chemical equilibrium theory for gaseous systems—II: 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hemistry 2012 , 51(2) 741-762.

  3. Liu Y, Drew MGB, Liu Y. A mathematical approach to chemical equilibrium theory for gaseous systems—III: Qp,Qc,and Qx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hemistry 2014 , 52(5) 1191-1200.

  4. Liu Y, Liu Y, Drew MGB. A mathematical approach to chemical equilibrium theory for gaseous systems IV: a mathematical clarification of Le Chatelier's principle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hemistry 2015 , 53(8) 1835-1870.

  5. Liu Y, Liu Y, Drew MGB. Correlation between Fourier series expansion and Hückel orbital theory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hemistry 2012 , 51(2) 503-531.

  6. Liu Y, Liu B, Liu Y, Drew MGB. Correlations between two sets of angular relation equation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hemistry 2011 , 49(9) 2089-2108.

总之

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不是谁都能行的,需要一生的历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51642.html

上一篇:[转载]30篇参考文献18篇被撤稿,这篇论文还可靠吗
收藏 IP: 39.152.24.*| 热度|

4 宁利中 王从彦 尤明庆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8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