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蟋蟀,也叫促织、趋织、吟蛩等,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斗蟋蟀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如今斗蟋蟀被看作是中国的艺术。
蟋蟀的物候特征恰与农耕时代人类的生活节奏相适应。而长期与蟋蟀的相近相亲,则让人们对蟋蟀的逢敌必斗、遇敌死战的生物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观察蟋蟀的生活规律,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渐而将斗蟋发展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民俗活动。其流风所及,名虫战将辈出,最终演变为一种蔚为大观的斗蟋文化。
蟋蟀在我国分布很广,从炎热的海南到严寒的东北,都可见到其身影。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里有山、有河、有池塘、有菜地、有水田,山上长有各种果树和花草,村子周遭遍布如伞遮阴的大榕树……这样的环境造就了许多玩的条件。我们玩的东西可多了,游泳、放风筝、钓鱼、掏鸟窝、钓青蛙、斗蟋蟀、用弹弓打鸟、偷树上水果吃……
但在我的印象里,在上述玩耍中,玩的最入迷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斗蟋蟀了。
抓蟋蟀多在傍晚或天黑后,天黑后应提灯笼去。有一天晚上,我和邻居一个小孩一起到附近山坡下抓蟋蟀。蟋蟀喜欢生活在荫湿的地方。我们熟知蟋蟀多在草丛的石头下或石缝里,那天晚上,我们各抓了好几只放在自己做的竹筒里。当然,以前还养了好些。
竹筒是专门为养蟋蟀而制作的,直径约七八公分,长达十几二十公分,一头利用竹节挡住,另一头是开口的,开口端用一个圆木头塞塞住,木头上裹着布,以防止滑动。木塞可以随时塞住或拔出。竹筒的上方沿着长轴方向开一或两条几毫米宽的缝,以便经常观察蟋蟀。当时的乡下小孩都会做这种竹筒。
有一天早上,我们在厅堂的木地板上席地而坐,中间放着木桶,桶是平底的,直径约四十厘米,桶边高二十厘米左右。
斗蟋开始,我首先从竹筒中驱出自己认为最好斗的一只好蟋蟀,他战胜过我养的所有蟋蟀。单凭蟋蟀的叫声,就能判断是个好斗的蟋蟀还是不好斗的蟋蟀,这只蟋蟀不但叫声洪亮,而且头大腿粗,全身棕褐色,真是雄赳赳气昂昂,不可一世。
邻居小孩比我大两岁,毕竟比我大两岁,很有谋略,他的战略是后发制人,首发一只战斗力不是最强的来应战,它的体态比我这只要小些,虽然不是最好的,但看起来也很善战,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认为斗蟋蟀要讲究战略战术,他想先用一只不太强的和我的蟋蟀斗一阵,不求赢,只想消耗对方蟋蟀的体力,然后亮出最强的元帅蟋蟀,彻底打败对方。而我并意识到上了圈套,还暗喜地认为此役必胜。
两只蟋蟀开始交锋。桶的四周围着许多观看的小孩,年龄都不到十岁,个个瞪着眼睛,屏住气息观看,不时挤来挤去。
双方各用一端扎着马鬃的小竹签拨弄自己蟋蟀的须,以便把蟋蟀激怒起来。我的黑头将军大蟋蟀被激怒后直向小的那只冲去,小的那只也不示弱,两只都张开大牙,互相咬住不放,拼尽全力蹬后腿,时进时退,成拉锯状,看不出那只更强些。经过几个回合,小蟋蟀支架不住,败北而逃。大蟋蟀乘胜追击,张开翅膀,发出胜利的叫声。
我自然高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邻居小孩并未显出沮丧。我感到纳闷。
桶边的小孩们直叫,真好看!真好看!我们还想看!
接着,一场更精彩的战斗开始了。黑头将军蟋蟀还陶醉在胜利的余兴中,它并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一场恶战。邻居小孩把战败的蟋蟀赶回到竹筒里,拿起另一个竹筒,不慌不忙地把竹筒里的蟋蟀赶到木桶里。这只蟋蟀是他的最后王牌,他充满信心地认为这个蟋蟀一定会把我的蟋蟀彻底打败。
这个王牌蟋蟀叫元帅,的确是个上好蟋蟀,个子大,须特别长而直,身子构造完美,两腿坚强有力,头光滑晶亮,全身棕黑色,颜色呈油脂发亮,精致而完美,两条腿像福州脱胎那样黑亮。单从外表看,这两只蟋蟀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不分伯仲,必有一场恶战。
黑头将军蟋蟀看到元帅蟋蟀后,才意识到又有一场战斗要开始了。我们又用小竹签上扎的马鬃拨弄自己的蟋蟀,黑头将军凭着刚才战胜的余威,不可一世,立即把两根须立起来,眼睛也发亮了,两个大门牙一张一合,来势凶猛;元帅蟋蟀也竖起了两根须,神态威武,样子凶狠,它沉着应战,似乎发怒了。一开始,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靠着强有力的大腿把头往前顶,蹬腿鼓翼,卷动着长长的触须,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呲牙咧嘴的互相对咬,脚踢,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双方时前时退,企图把对方滚翻在地,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后退,坚持了好几回合,相持了好一阵时间。不久,黑头将军似乎感到体力不支,对方企图掀翻它,掀了几次,都未能掀翻,终因体力不支,被掀翻在地。还没来的及站起来,元帅又咬住它,黑头将军经过一番挣扎,又站了起来。但毕竟前一场消耗了不少体力,现在已经筋疲力尽了,只得狼狈而逃。元帅蟋蟀昂然挺立,傲然地大声长鸣,得意洋洋。
一场险恶的蟋蟀交战结束了,我感到惋惜和难受,难受的是我自己缺乏战略眼光,犯了战术上的错误;邻居小孩当然高兴,为自己神机妙算最终取得胜利而高兴;最高兴的还是那些围观的小孩们,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精彩的斗蟋场面。
这是童年时一次斗蟋蟀的回忆,屈指已是60多年前的事了。
本文发表于2018年11月6日A13版(兰花圃版)“斗蟋蟀” 有修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