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ying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iying03

博文

[转载]综述:RNAi 在蜱虫中的研究进展

已有 1839 次阅读 2022-8-2 09: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1.png

综述:RNAi 在蜱虫中的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蜱虫中的 RNA 干扰 (RNAi) 与组学技术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蜱虫基因和分子功能的发现。虽然 RNAi 的机制最初是在植物、真菌和线虫中阐明的,但 Aljamali 等人 2002 年首次在蜱中证明 RNAi 基因沉默效应。随后,RNAi 的应用导致发现了影响蜱功能和蜱-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基因。RNAi 将继续导致一系列蜱基因和分子的发现,这些基因和分子适用于开发用于控制蜱和预防病原体传播的疫苗和/或药理学方法。

Aljamali 等人对蜱中 dsRNA 介导的 RNAi 的经典概念验证研究,是使用美洲钝缘蜱雌性蜱进行的。在这项研究中,通过 RNAi 靶向组胺结合蛋白 (HBP) 的 dsRNA 在体外与提取的蜱唾液腺一起孵育或注射到雌性蜱中。这种特定 dsRNA 的孵育和注射导致 HBP mRNA 水平降低,影响蜱的进食,很可能是由于进食部位的组胺浓度较高。随后为蜱中的 RNAi 开发的这些和其他方法证实了以前使用其他物种的报告,提供了研究蜱基因功能的方法,并导致了其他节肢动物体外寄生虫研究应用的发展(图1)。蜱中的 RNAi 由内源性存在或外源性引入的 dsRNA 诱导,这些 dsRNA 被 ATP 依赖性 RNase III 样酶 Dicer 切割以产生 siRNA(21-25 bp)。然后 siRNA 募集并激活 RISC,导致 siRNA-蛋白质复合物中的 siRNA 展开。siRNA 的每条链与互补序列结合,激活的 RISC 与目标 RNA 结合,将其切割并导致 mRNA 降解。对于蜱中的 RNAi,dsRNA 可以在体内注射到活蜱中,也可以与蜱组织(例如唾液腺)或培养的蜱细胞一起孵育。随后可以通过分析基因 mRNA 表达和对靶基因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来评估 RNAi 的效果。此外,可以评估 RNAi 对分子途径、蜱喂养、繁殖和生育能力、病原体感染和蜱-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识别、研究候选保护性抗原,并将其用于发现用于疫苗开发或其他蜱干预的新抗原。

2.png

图1. RNAi在蜱生物学中的应用机制模型

截至目前,通过pubMed 共有256篇公开发表的关于蜱虫的RNAi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蜱的基因功能研究,此外,对自然发生的 RNAi 机制和 RNAi 方法的研究占出版物总数的 7%(各 17 篇)。其他研究领域包括用于控制蜱虫感染和蜱传病原体的疫苗(14 篇出版物,5%)、其他节肢动物的 RNAi(5, 2%)和抗病毒治疗(2, 1%)(图 2)。 

3.png
图 2. RNAi 在蜱和其他节肢动物中的应用的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分析

RNAi 方法是从最初的 dsRNA 与蜱唾液腺的体外孵育以及注射 dsRNA 的活雌性蜱的体内研究演变而来的。蜱虫 RNAi 的各种方法随后按时间顺序包括(a)培养的蜱细胞中的 RNAi ,(b)经卵巢 RNAi,(c)硬蜱的体外喂养试验,( d) 蜱卵和若虫中的 dsRNA 电穿孔 ,(e) 细胞质 RNA 病毒作为有效递送治疗性小 RNA 的载体,(f) 用于优化 RNAi 的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g ) 通过电穿孔将 dsRNA 非侵入性递送到脱蜡的蜱虫卵中,(h) 蜱浸入 dsRNA,(i) 脂质体介导的 dsRNA 递送,(j) 递送基因标记的沙雷氏菌用于 RNAi 的 AS1 ,(k) 使用蜱器官培养物进行功能性 RNAi 分析,和 (l) 用于蜱细胞中 RNAi 的阳离子糖聚电解质。此外,RNAi 还被用于识别和表征候选保护性抗原,以控制蜱虫感染和蜱传病原体。总之,RNAi 是节肢动物中最优的基因表达操作工具。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3390/pathogens110808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1522-1349680.html

上一篇:RNA 干扰SfDicer2基因可以抑制白背飞虱的蜕皮和展翅
下一篇:[转载]综述:赤拟谷盗:精心设计遗传工具包和随机大规模 RNAi 筛选以研究昆虫生物学和进化
收藏 IP: 116.237.1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