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zj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zjg

博文

32 睡眠

已有 1498 次阅读 2021-6-8 04:46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老板推荐我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学家马修 沃克教授的为什么睡觉一书。各种事情的干扰加上新换的眼镜需要适应,阅读速度很慢,不过好书的特点是开卷有益,这书的头两页已经让我受益良多,那就是善于而且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可以说认识问题是科学的开端,就像圣经说,认识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这时才明白老板当年的教导的深意。

       沃克教授在博士后期间因研究老年痴呆症的脑电波偶尔发现患者睡眠时的波形对诊断非常有用,而提出了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这样一个看似愚蠢的问题,因为人人都懂困了就要睡觉,这是常识没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沃克教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预计他两年内会有一个答案,不过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可是离完全回答这个问题还遥遥无期。实际上这真的是科学的常态,比如机油添加剂ZDDP的作用机理快八十年了无数人在这个领域耕耘,还是有很多秘密留待我们的发现。再比如电池中的电解液,溶剂,电解质,添加剂的组合简直就是一个万花筒,各种组合变化无穷,而且对于电池性能影响深远。就是简简单单的溶剂化效应都能被马里兰大学的王春生老师利用开发出高浓度水系锂离子电池,而杰夫单则利用低浓度电解液实现电池加速失效从而提高配方筛选效率。这可能就是西安大略大学一位教授穷其一生研究电解质溶解行为的科学动力吧。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鼓励题问,所以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则强调刷题,解题的技巧固然重要,但这个过程也把寻找标准答案变成了社会和个人都认可的,嵌入骨子里的思维方式。从创新的角度,这是非常有害的,因为现实是我们生活,工作中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找出一套因地制宜适合天时地利人和的独创的方案,虽难但回报也是丰厚的。不单科学研究如此,人文社会学也是如此,屈原的天问在文学,思想上对后代的影响要远远高于柳宗元的天对。我们都仰视孔明的隆中对却忽略了刘备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这样具有高度战略考量的心怀天下的“天问”。深度思考不以发现答案为终点,而要鼓励发现问题。比如即使简单如睡眠二字,查查说文解字我们也会发现睡是坐着打瞌睡,而眠是躺卧而睡。

        在平凡中发现伟大,需要善于观察同时突破常识的束缚,提出别人认为愚蠢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天圆地方,地球为中心的古代走到今天脱离地球引力枷锁, “天问” 的火星之旅。

2021-05-17 于萨斯卡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8975-1290191.html

上一篇:33 Zoom In
下一篇:31 儿子的第一篇作文
收藏 IP: 204.83.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2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