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四终于拿到了等了一个多月的新眼镜。镜片是蔡司魁北克中心加工的,已经算是同类产品中的翘楚,过去的体验也是非常舒服。结果戴上后很快有非常眩晕的感觉,在逐步排除,聚焦,度数等光学因素后,终于发现是镜框过紧对太阳穴的压力所致。初步调整已经验证了这点。我想眩晕的感觉和视神经有关,最终可能是某种化学物质的积累所致,所以这是一个机械压力引起的化学反应。最近电池表征的一个热门词就是多物理场多尺度相互作用,热,电,机械,化学从纳米,微米,厘米,覆盖一次,二次颗粒直至电极,级组,各因素交织,互相影响错综复杂。三月份的一篇成像研究相关性(correlative imaging)也荣登了自然正刊。这种理念最早出现在何时不太清楚,我们这里最早在文章中出现或许是2016,一篇综合了荧光/光电子的STXM第一次强调了,化学,电子结构,与晶面结构的相关性。实际上,机械与电化学的相互影响在我职业生涯的初期就有所体会。这也让我想起了刚刚工作在莫比士时的点点滴滴。
当年硕士毕业,联系过应化所,十八所,冬天的应化所可以说是冷冷清清惨惨戚戚,十八所则是官僚主义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所以最后选择了中文为工作语言的美国独资企业,莫比士电池公司。这是以美籍华人超导学家朱经武(后成为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为首的一群美国学者在天津成立,使用南开大学的储氢合金技术的电池公司。公司高层很多有美国留学工作经历,比如总经理CC 黄就从那时的电子业翘楚摩托罗拉(可以称为九十年代的苹果)出来的。公司研发中心延聘三位副总,一是代表南开系的教授甲,化学出身申院士弟子,二是电池工艺代表天大化学系的教授乙,三是机械设备方向的教授丙。三位教授是明争暗斗,不亦乐乎。记得最深的是在半导体出身的黄博士领导下,化学以及工艺一派都不是很得宠,当时使用碱性溶液的镍氢电池有三个致命伤,一是漏液,从电化学角度是电解液固有电毛细现象的反应,从电化学角度解决是道阻且长,机械人员通过改变封口模具,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机械教授胜过工艺教授一局;第二个电池致命伤是容量提升,理论上的制约是负极合金的储氢量,可是教授甲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进展甚微,机械的解决方案是多填(实际上大的极组压力可能促进了吸放氢的热力学以及动力学,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多物理场这个概念),机械再胜工艺教授一局;第三个问题是快速充放电时的压力增大。这个问题是我这个刚刚从马家沟来到天津卫的初生牛犊。三个月,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对称电极研究正极析氧(现在看,当时的观念很前卫而且没有任何参考,绝对的中国创新),二是确认负极表面的氧化是导致正极氧气无法有效复合从而导致内部压力快速升高的主因。这个观点不算新,日本很多报导都指向这一点,而且众多文章,专利都宣称负极合金的表面还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解决方案在莫比士无法重现。转机出现在和南开系的聊天,我知道热力学上负极合金在空气中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还原处理后的合金在制浆,涂膏,干燥,直至卷绕入壳都有再次氧化的可能,如何破解。我的方案是将硼氢化钾加入电解液,将合金还原放在组装的最后一步,这个办法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为教授乙扳回一局。CC黄赞我为大师,我实际上还只是一个小卒,过了马家沟的小卒。
中国工业曾经的样板,大庆油田的铁人有一句名言,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这也是多物理场多尺度相互作用的另一个体现吧。这些年走过来这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事,也越发体会世事练达皆学问,对于电池里的多物理场相互作用也就没有那么多惊讶了。
2021-05-18 于萨斯卡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