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多年来一直对诺贝尔科学奖垂涎3尺。
但尽管10多亿人的超级大国推行举国体制奋斗多年,迄今仍未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而且目前似乎还看不出要等多久才是出头之日。
欧美有的国家一所大学得诺奖的人数就数以十计,相比之下让中国的许多大学感到无地自容,特别是那些从国库中分享最大笔资金的大学。
如果说美国一名中学老师就能培养出3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那就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冰冻3尺,非一日之寒。诺贝尔科学奖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体现,也与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整个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下面介绍一名美国中学 “老师”培养3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故事,希望国人都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位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亚伯拉罕-林肯中学(Abraham Lincoln High School,Brooklyn, New York)始建于1929年,目前学生人数为2000多人。就是这样一所普通的公立高中,其毕业生中却出了以下3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得奖项目都与生物和化学相关:
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 )获1959年医学或生理学奖。
伯格(Paul Berg)获1980年化学奖。
卡利(Jerome Karle)获1985年化学奖。
这3位诺奖得主在该校上学时都曾参加过该校职员沃尔芙(Sophie Wolfe)女士指导的科学俱乐部,他们日后都对沃尔芙女士的教育方法推崇备至,对这位启蒙“恩师”为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感恩戴德。在获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都称沃尔芙女士是在他们漫长的获奖道路上发挥了最关键作用 (key role) 的人。
纽约时报的教育记者曾发表关于沃尔芙女士培养了3名诺奖得主的长篇报道。一位高中“老师”能被3位诺奖得主称为起关键作用的人物,这实在是太不寻常了。通常能发挥如此关键作用的人物应当是大学教授啊。
由于纽约时报的报导,沃尔芙女士由多年默默无闻而一下子变得声名大振。纽约市教育局为了表彰沃尔芙女士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杰出贡献,将该校的一栋科学大楼命名为沃尔芙楼,而将其3个楼层分别用上述3位诺奖得主的名字命名。这确实是对沃尔芙女士最高的褒奖:沃尔芙女士的地位或价值相当于3位诺奖得主之和。
事实上沃尔芙女士还不是该校正式的任课“老师”,她的工作本来只是管理该校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教学实验用品库房,相当于国内某些中学设置的专职实验员。出于对年轻人的爱和对科学的兴趣,沃尔芙女士组织了一个课外科学俱乐部,并卓有成效地运行多年。她吸引或直接邀请那些对科学表现出兴趣的学生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她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做研究,通过做研究来学习科学知识。当学生向她提问时,她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做实验、查资料、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然后相互分享新想法。沃尔芙女士激发了年轻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走上探索未知世界的康庄大道。
该校3位诺奖得主中相对年龄最小的是出生于1926年的伯格,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
“沃尔芙女士是一位鼓舞人心的高中“老师”,她激励我树立了远大的科学抱负。她通常不直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鼓励我们自己寻求解决方案,这经常演变成小型研究项目。有时,她会引导学生在她布置的小实验室参与实验,但有时这意味着要到图书馆去寻找答案。通过实验解决了问题后,可以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这整个过程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经验,让几乎所有参与的学生都非常着迷甚至上瘾。回顾过去,我认识到,培育好奇心和强化渴求答案的本能也许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到的很多具体知识都被遗忘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通过努力发现答案有多么激动人心。”
据截至2007年的资料,全世界培养了3名或3名以上诺奖得主的中学一共有9所。但一所学校毕业的3名诺奖得主都将对中学阶段的“恩师”的赞美和感谢集中在一位准“老师”的身上,这却是举世无双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圆中国的诺贝尔奖梦,需要中国整个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有根本的转变;应当更加强调对创新意识的倡导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都有必要从中小学、甚至从小娃娃抓起。
希望将来某一天,中国的一个幼儿园也能培养出多名诺奖得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