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2月,WHO正式发布了《疫苗接种的免疫学基础系列,第17分册:狂犬病(The Immunological Basis for Immunization Series,Module 17: Rabies)》。此文献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狂犬病相关的免疫学基本知识,回答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博客当年曾全文翻译了此文献。
WHO于2017年对此文献进行了修订,更新了大量内容,可增进我们对狂犬病相关免疫学知识的系统认识和深入理解。本博客近期将陆续选择该更新版的较重要的内容进行介绍。
本次介绍该文献的第3章:
3.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抗体能维持多久?
3.1 初次疫苗接种
初始接种疫苗后,可产生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以及T细胞,以维持循环系统中的VNA(病毒中和抗体)水平,并在随后的病毒抗原暴露后能迅速产生二次反应。免疫接种后免疫记忆的发展是建立人类狂犬病长效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接受CCV(细胞培养疫苗)的数以千万计的人群中,报告的疫苗接种失败案例只是极少数,而且全部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涉及偏离WHO推荐的预防接种方案。暴露后接种或不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指征取决于暴露于患狂犬病动物的类型。
表3:与患狂犬病动物接触的类型
类别 | 疑似狂犬病动物暴露的类别 | 暴露后措施 |
类别 I | 接触或喂食动物,舔皮肤。 | 无需治疗。 |
类别II | 轻咬裸露的皮肤,轻微的划痕或擦伤而不出血,舔有新伤口的皮肤。 | 立即接种疫苗。 |
类别III | 单次或多次穿透皮肤的咬伤或抓伤,黏膜被舔导致唾液污染;被蝙蝠咬伤或抓伤(注:主要针对西半球情况) | 除了立即清洗和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外,建议立即接种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
此表改编自WHO《暴露后预防指南(Guide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见: http://www.who.int/rabies/ human/postexp/en/, (2017年11月)。
表3的英文原文:
在早先曾经皮内(ID)途径接种了CCV(细胞培养疫苗)的人群中,虽然曾报告过一个死亡病例,但该患者在后来暴露于一只患狂犬病的幼犬后,并没有寻求、实际上也没有按WHO推荐进行暴露后的PEP(包括接种加强针)。此外,她当时正在服用氯喹(chloroquine)以预防疟疾,此药与RVNA(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水平降低有关。
一项评估疫苗效力水平的研究证实了ID(皮内)接种的抗原含量与产生的V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证实了WHO对疫苗效价的建议(2.5 IU / 每剂)的合理性。已经发表的一些临床试验和回顾性研究证明,CCV对狂犬病能产生足够的初始抗体反应和长期持续的免疫。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The immunological basis for immunization series: module 17: rabi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259511. License: CC BY-NC-SA 3.0 IGO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