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多年来,在人类抗击传染病的努力中,疫苗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挽救生命数量最多的卫生措施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清洁供水。借助于疫苗,人类已经彻底根除了天花,即将根除脊髓灰质炎,不久以后还将根除麻疹。
目前,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共有20多种。推荐用于全部人群或特定高危人群的几乎所有的疫苗,对个体都能够提供中度至高度的保护。免疫个体比未免疫个体患某种疾病或者出现特定疾病症状的风险显著降低。如果疫苗的保护功效没有得到无可争议的证明,疫苗将不可能获得批准生产的文号,也不可能得到主管部门的推荐。
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疾病,对接种者本人有好处。所以对接种疫苗的目的是利己很好理解。多数人都认为利己是接种疫苗的理所当然的目的。
接种疫苗,利己还是利他?
其实接种疫苗可能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可能利己也可能不利己,可能利他也可能不利他。全面综合考虑,这个问题的答案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在多数情况下,接种疫苗是既利己又利他,是高尚的行为。
2,在少数情况下,接种疫苗是只利己不利他,是个体的正当自我保护行为。
3, 在个别情况下,接种疫苗还可能是只利他而不利己,是大公无私的行为。
是否还会有 第4种情况,即既不利己又不利他?这种情况当然不可能出现。
下面对前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说明:
1,接种疫苗,在多数情况下是既利己又利他,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
凡是人可能成为传染源的传染病,个体接种相应疫苗后,既可避免自己得病,还可减少传染源,减少该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机会,从而既利己又利他。
例如,个体接种卡介苗、乙肝、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后,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个体接种疫苗越普遍,整个人群就越安全。所以对此类疫苗,各级CDC(疾病控制中心)鼓励普遍接种,接种的人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必要时甚至要反复多次接种。这也是国家免疫规划的强制要求。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从4种扩大到14种,可预防的传染病从6种扩大到15种,费用由国家承担。这15种可预防的传染病是: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
2008年,全球有超过1亿婴儿接种了疫苗,创历史最高纪录。疫苗目前每年在全球使300万人免于死亡,75万儿童免于残疾。
2,接种疫苗,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只利己不利他,对此类疫苗,只在必要时接种,不要盲目提倡和鼓励人群的普遍接种。
对于人不可能成为直接传染源的传染病,如钩体、出血热、狂犬病等传染病,接种相应疫苗只对接种疫苗的个体本身有好处,人群中其他无直接感染风险的人就没有必要接种,人群接种疫苗不是越多越好,人群接种率高低对该病的传播没有影响。接种此类疫苗的目的,可以说是只利己,不利他。
此类疫苗的典型代表是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是一种死亡率高,但发病率通常相当低的传染病,容易在人群中形成盲目恐惧、过度反应。要特别强调避免狂犬病疫苗的滥用。人虽然在理论上也可将该病传染给他人,但除了器官移植等极个别情况之外,人传人的传播实际上从未发生过。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狗,只有给狗普遍接种疫苗(复盖率要达到70%以上)才能有效消除狂犬病。所以要鼓励和提倡多给狗打疫苗,对传染源---狗的疫苗接种得越多,人类就越安全。而人如果没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就没有必要接种疫苗。各级CDC对此类疫苗要慎重对待,不要盲目鼓励人去接种。
3,接种疫苗,在个别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只利他不利己,是大公无私的行为。有些疫苗是不利己(或仅部分利己),只利他的“公益”性疫苗。
例如风疹疫苗,对男性并无直接的明显好处,直接受益者只是孕妇。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常见,成人也可发病。但风疹的临床症状通常较轻,皮疹一般三天即退,故又称“三日麻疹”,且退后不留色素沉着。有些病例甚至不表现发热和皮疹。风疹的主要危害是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导致胎儿畸型,造成社会问题以及家庭的不幸。所以风疹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是青春期少女及育龄期待怀孕的妇女。
而目前风疹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强制性接种的疫苗之一,对满8月龄以上人群,不论男女,统一实施免疫接种。对于男性个体来讲,风疹的危害微乎其微,接种风疹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利他(当然也间接利己)。因为人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普遍接种风疹疫苗可降低全社会的感染风险,将来甚至还有可能通过全面接种彻底根除风疹。
疫苗研发和生产者的最高理想
疫苗研发和生产者的最高理想,就是生产出高效的疫苗彻底根除各种传染病,从而使相应疫苗产品变得多余,变得毫无市场价值。他们的疫苗产品效果越好,该疫苗可能就越趋向于快速走向末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疫苗生产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每天心甘情愿地自掘坟墓。
当然,新发传染病总是不断涌现;一种疫苗完成了历史使命,被市场抛弃,会有更多新的疫苗受到市场青睐。疫苗生产厂家应当随时作好放弃旧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准备,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