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学院讲座,一些个人感悟
李博闻2023.06.23
1)对《心灵管理》课程的理解
上世纪80年代,分析哲学发生了转向,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现代哲学的任务为人类是”提供认识论“。这位老师管工的,这堂课给了一种与”心灵“有关的”方法论“,叫”心灵管理“,还是挺恰当的,可以说是一门”哲学-应用“课程。
这位老师的《心灵管理》课程设计比较巧妙,嵌入中国哲学的精髓内容,充满人文关怀,课程主要内容:一方面,启示年轻人学习道家“放下”或者佛家“解脱”,另一方面,试图打开我们的性灵的,生命情感的力量(我的哲学词典,更喜欢用《文心雕龙》用“性灵”来表达“心灵”)。
2)有关哲学的感慨
似乎从海德格尔起,“哲学乃无用之学”是哲学家经常挂口的。事实上,我觉得“爱智慧”的活动,是万学之学。以我们社会科学为例,几乎所有社会事象,我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依据,一些置信很高的哲学命题,在经过演绎推理,不仅可以对当下社会事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甚至可以预言。“哲学无用”在中国,我觉得可能更有语境深意:首先,保护脆弱的爱智慧活动;其次,劝退技巧,勿以功利之心学习哲学、误用哲学、降低哲学的“品格”;最后,等待哲学有缘人,社会的实践家们。如果所有高校都有这样得课程,哪怕十堂课只有一个人领会,甚至引起兴趣,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哲学-应用“课程特点:如果哲学多应用少,没人有兴趣也没人听得懂;哲学少应用多,总觉得是忽悠...有点像那种成功学课程。这是所有哲学传播者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也难怪,一些哲学家,他们最大功劳可能就是传播了其他人重要的哲学思想,但依然也被认为是哲学家,可见传播是个难题,比如:弗雷格&维特根斯坦vs罗素)
3)课上提问
我提问摘要:道家的“放下”;佛家的“解脱”;还有儒家“激娃”;”孟母三迁“(润),这些其实都是个体的方法论,也是消极方法论。我在课上询问了整体方法论。
(事实上,我有点悲观感觉。就像我在课堂上说的。时空是人类的先天认识结构,与此同时,中原文明还带上了后天认识结构。戴着墨镜是看不到彩虹的,或者用科学哲学的说法,观察负载着理论。文明轴心期,我们就奠定了一些改变不了的东西,如果用哲学方法来演绎的推理,可以推导出悲观的结果:没有原始性创新→低水平重复和特设性修改盛行→打不开知识的范围→狭小领域的竞争→内卷→没有底线的内卷→礼崩乐坏
我课后几天后发送了邮件,因为老师在度假状态(邮箱提示VACATION)暂无回复,期待能收到回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