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为什么没有首先出现在中国?
根据作者有限检索,观察到《中国新闻周刊》在2023年2月16日以媒体身份率先发问,知乎同日也有网友转载提问,一位标记为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网友做出视频回答(作者认为,这是知乎仅有的、具有知识性的严肃回答),解放网“上观新闻”在3月9日再次追问。
现有答案中,不同领域人士从各自视角做出了答复,例如:企业家从投资回报视角、高校专家从基础科研设施、学术创新政策视角、也有社会人士从人才培养的视角,甚至,有网友利用ChatGPT获取AI结果,ChatGPT认为:是技术、市场、政策多方面因素。为了丰富见解,我从中西比较研究视角,给出个人见解,供参考。
结论:中国没有产生ChatGPT的哲学土壤,没有哲学基础、没有材料、也没有动机,更无方法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火,火是变动不拘的象征,赫拉克利特“永恒的活火”并不是指万物来源于火,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巧妙地用"变”来消解宇宙本源的问题。更早些的中国《周易》同样认为,宇宙的真相是“变”(注意:周易的“易”,即change)。中西古典哲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关随后分野的讨论,便是本问题的答案。
西方哲学先哲认为,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为了寻找它遵循的变化法则,需要去不变中寻找。而不变的东西,一定是我们共同承认的东西。共同承认的东西,绝不是人与人之间前差别的感觉状态,而是能相互理解的语言。西方人认为,语言摆脱了个人感觉的偶然差异,人们进入语言,就进入了一个公共世界,可以在这个变化世界中寻找唯一不变、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个变化法则也就是“真理”。这就是西方哲学中,语言与真理的关系。
在语言中发现真理,事实上,是ChatGPT的哲学基础。
中国人的哲学主题并不是知识(或者真理),而是追求人生问题的解决,达到人生的至善。或者说,中国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注,检索天人合一,会发现核心词是“和谐”,事实上,“和谐观”具有深厚的中国哲学基础)
面对变化的世界,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主张促使我们去感受和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变化的世界、因人而异的感觉经验,再用相对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来记录,免不掉失去其中的确定性,导致中国文字记载无不充满作者的暗示和会意,这种困难,导致人们精准理解的困难,有时候,我们为了把握精准的意涵,我们甚至需要带入复杂情景。
就像如下“意思”段子,相同的“意思”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
小王给局长送红包。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局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小王:小意思。局长:你这人真有意思。小王: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王:是我不好意思了。
综上,中国哲学没有将语言与真理关联起来,因此没有产生ChatGPT的哲学土壤,同时中国语料高度依赖读者的体察和觉解,并不适用于基于纯粹理性的数学模型(统计模型),故,没有材料。
在西方哲学中,巴门尼德“语言是存在的居所”,将“存在”和“理性”划上了等号,更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开辟了道路,而影响西方文明深远的“理念论”,将世界分为了两个世界,感性世界(A)和理念世界(A‘),人们可以通过不断改造自然世界去逼近达到理想的世界(A→A’),这是否是西方发明的某些数学“逼近策略”的思想源头,不得而知,但其中确实蕴含了改变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想法(东方则是顺应天道、不变应万变)....与此同时,语言又与逻辑有密切关系,最早的古罗马逻辑学家都是结合语言与修辞来探索逻辑问题...而逻辑(logic)是一个典型的音译词汇...等等,方法论问题,本文不作详细展开,毕竟从理念论起,其唯心成分使得其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不同。
本文受益于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
李博闻
2023.3.1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