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撰文引出的事端

已有 1205 次阅读 2024-2-6 08:42 |个人分类:回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撰文引出的事端

1984年,《南京日报》刊登了一位77级大学生、也是一位老知青的困惑《知音何觅?》,随即发起了一个关于婚恋问题的讨论。我以《大姐啊,你要谨慎》为题,发表了我的看法。该文“依据《电路分析》的原理提出过“三个原则”:匹配原则----这是获得最大功率的基本条件。不仅是“门当户对”,各自的家庭、生活背景的大致类似,而且是各自的生活经历、习惯,特别是价值观的类同,否则很容易发生矛盾与冲突。互补原则----在现实而非理想状态下,尽可能在性格、事业、生活上能够互相弥补、相互支持,在整体上实现和谐。同步原则----并不一定要求同相位、同频率,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共同发展的态势。匹配原则是基础,互补原则与同步原则是两翼,共同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主义交友观,或许不合时宜,但还是可以表达我的基本想法与立场,提出来只是与大家分享,供当事人参考,并非一定要接受。

非常不幸的是,发表时2000年文稿被编辑删去后只剩下350字,从三个原则中截取了第一个原则,并将标题修改为:“应当坚持同步原则”(《南京日报》1984年7月28日第三版)引起轩然大波,随后,一连几天发表了数篇批评的文字,指责宣扬封建意识的“门当户对”,倒退、腐朽、愚昧等一系列的骂名不绝于耳、甚嚣尘上。最后,总结讨论的长篇文章依然把我被阉割的文字定性为“封建余孽”。该文作者是南京医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两年后到南京工学院读研究生,见到我这位学长,才知道被南京日报编辑所愚弄了,错打的无辜的目标。

为了澄清我的观点,我将全文投书湖南省的共青团刊物,标题被改为《为大姐们说几句话》(《年轻人》1984年12期)。

此外,我与土木专业的研究生有较多的交往。当时,土木的研究生生沈杰等创办《南工研究生》杂志,同为土木的研究生、南京工学院研究生分团委书记黄卫,积极推动。黄卫的社交能力极强,为人谦和,十分适合做工程项目。我们一同给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做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黄卫卸任后,分团委书记是沈炯接任,他们两人后来都做了东南大学副校长,黄卫还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做过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和江苏省副省长。2012年,我去新疆讲课,曾去拜访过新疆自治区政府任常务副主席黄卫,一同回忆我们读研究生时的幸福时光。

我将我们几个朋友在研究生第一年组织的学术讨论会的经验写成《研讨会是研究生获取信息的好途径》一文,交给《南工研究生》创刊号刊登,该文以后在《江苏高教》(1985年第3期)发表,这是我第一篇教育学研究论文。教育学后来还成为我招守收研究生的专业,培养过几位教育学硕士(学术型研究生)与教育硕士(专业型研究生)。 

有一次,跟陈玉琢到她在沙塘园1舍的宿舍里,不记得是什么事情。在一张箱子上,看到一篇硕士论文打印稿,翻了一下,我大为赞扬。有同学说,她是77级建筑系学生,同期研究生早已都毕业了,她的论文,导师一直以太玄思,不同意答辩,滞留到我们这届,还是不能毕业。

我一时气愤不平,结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中国第一个数理统计博士)纠正自己导师陈希孺(1934年2月11日—2005年8月8日)教授的论文,并得到导师陈希儒的支持与鼓励,结合南京建筑系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状态,在学院图书馆里挥笔写下一篇评论,立即投书《光明日报》。

1985年1月,我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评论《两个例子及其推论》,被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性的黄一鸾(她是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时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总支书记,立即觉察到阶级斗争新动向“究竟是哪个竞争对手想搞我们?”她调动了很多资源严查评论作者的背景与动机,“受什么人指使?”最后发现我不过是南工一个普通的研究生,与南工建筑系毫无源源,更无恩怨。

黄一鸾找到我的导师钱钟韩,要求严加管束。钱钟韩先生礼貌地回击:“我的学生写评论文章是他的权利,我无权干涉”。进一步反驳道:“他批评的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如果符合实际,存在这种现象,那你们就应该去改正;如果批评有偏差,你们担心什么呢,他又没有点名,怎么断定就是说你们。你们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 叶明:随先生四十载 《30号院》  2022-10-17)。

后来,钱先生跟我讲了他们的对话,提醒我以后给报刊写批评文章要慎重,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现在,我才见识到学新闻的人才应该具有的怎样的敏锐素养。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南京工学院读研究生时,参加过南京第一家由青年大学毕业生创办的星期日技术服务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的发言较多,引起了新华社驻江苏记者站牟维旭的兴趣。会后,他专程登门拜访到我家做实地采访,我跟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他将谈话整理成一篇内参递交上去,获得了很好的的社会影响。后来,我自己讲搭记者问的谈话要点,整理修改成一篇学术论文,以《民办智力开发公司为什么能够存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6年第11期,第39-40)为题公开发表,成为我研究生毕业后第一篇期刊论文,用的就是当年中学课堂上掌握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性原理”的方法来阐述的(叶明:有这样一位老师《人民作家》2023-07-06).

在这之前,我已经准备主攻方向调整到科学社会学,撰写了一个研究提纲《把现在科学思想融进我们民族意识之中》,投书一家专业报刊《自然辩证法报》(1985年11月19日)。这是我第一篇科学社会学论文的摘要。研究生毕业后,更是将研究方向集中在科学社会学与科技政策的研究方面,写出了《科技宏观分析》《科技政策分析》、《科技经济分析》等一系列个人著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420746.html

上一篇:为蝇头小利而加入研究生会
下一篇:被剥夺的“求职权利”----南京工学院记事(5)
收藏 IP: 121.229.81.*| 热度|

5 尤明庆 宁利中 郑永军 刘进平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