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研究生以来,发觉自己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拖延”。尤其是任务越紧急、越重要,拖延 的体感愈加深重。深受其苦也!
科研中,拖延的具体表现为:小到今天具体的实验安排,中到一次组会汇报,大到论文的构思、撰写乃至发表的全流程。或者在科学网立下的坚持阅读和分享文献的flag也早已不知倒在了哪里。每每发生拖延的情形,当事人事后不免痛心疾首,但下次坚决无法改正。也尝试向一些师友取经,或者网上冲浪寻找解决建议,往往不甚有效。
受一网载视频启发,今则略有所感,记录并做分享。
拖延的心理动机:一劳永逸、一蹴而就、一步登天。
通常人所说,拖延的关键是优秀者的完美主义。这固然不失为一种安慰。如果是中学时代以及之前的阶段,学生面临的问题一般比较简单,对学习之外的其他问题也不必投入太多精力,以线性的努力思维去解决该阶段遇到的困难固然是一种有效思路。社会、家庭以完美主义,追求极致来夸奖他们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的较真,也是比较正面的反馈。
随着到更高人生、求学阶段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则是非线性的,解决方案同样也是非线性的,其复杂程度往往可以有数量级的增加。此时对局部的追求极致,或者完美主义对于事情的整体意义便微乎其微。局部的进步难以形成有效正反馈,达到鼓舞士气的效果。施一公曾回忆自己博后阶段,做一个蛋白的研究,花了相当大的功夫去做蛋白的分离纯化,甚至希望将该步骤做到完美收率。当时的老板反问他,现在的纯化是否已经够进行下一步的表征了呢?当回答是肯定的时候,为什么不尽快进行下一步呢!这种对某一个局部的追求完美,导致了整体项目的拖延,何尝不是一种优秀者的路径依赖呢?
类似的,在能源材料的研究中,从材料制备的不同条件,组件添加剂的选择与配比,再到装配成器件的工艺参数,最后到器件性能的测试,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复杂并且对最终的器件表现有明显影响。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其中一步的某个关键材料。如果对其余步骤视而不见或者完全不明所以也不感兴趣,固然是不可取的研究态度。但是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研究,一劳永逸地对每一个步骤进行优化,寄希望于最终保证自己的关键材料表现最优。这同样是非常不可取的。科学探索本身是螺旋上升式的,不可能一个人解决所有的问题。好的实验室应该有一系列各步骤的经验积累,或者分工合作探索不同步骤。实现两者的结合与平衡。自己则应该回归自身,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之!以此脚踏实地的态度稳步开展研究,避免整体进度的拖延!
拖延的另一个角度是迷信媒体的“造神运动”,将取得某项成就的过程定义为线性。一旦觉得自己身上具备了那些厉害人物的某些特点(比如有理想,有追求,对学术圈的不正之风嗤之以鼻的态度),就忽略了百炼才能成钢的客观规律,忽略了英雄人物日复一日的努力积累,妄想自己也可以直接获得相应的成就(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稍遇到困难就觉得难以承受,而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拖延。
拖延的结果表现:一动不动、一事无成、一蹶不振。
对应于拖延的心理动机,也就不难得出拖延的这三种表现。因为发现问题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则干脆没有欲望去解决问题,自然一动不动;因为发现客观事实没有按照自己预期,一蹴而就,那么则很多事情都虎头蛇尾,心有戚戚一事无成;因为发现一步登天的人生路径行不通,则让自己确信人生多艰,干脆躺平,一蹶不振!
由此观之,应对拖延的好办法就是采用笨办法,慢办法,降低期待,让自己不断适应新的努力节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