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Da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Dau

博文

读后感:郑雅君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已有 578 次阅读 2024-6-10 21:19 |个人分类:不务专业|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金榜题名之后

对本书早有耳闻,每每以求学课业繁重为由,没有真正阅读此书。即将毕业之际,深陷“直觉依赖模式”的迷惘,遂决心研究一下。读完发现约莫需要四个小时即可,但内容丰富,给了很多的启发“线头”。虽然脑海中尚有些迷乱,但意识到一些问题便是改变发生的开端和契机,推荐给大家阅读。

本书回应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的答案是:分化机制的四分类,即目标掌控模式、直觉依赖模式和目的-手段行动力、价值信念驱动力的(2 X 2)组合。

图片.png

从个体层面,作者在余论和后记中,既作为作者,又作为“寒门”给出了自己“转变者”的心得。希望“寒门”能够借助本书认识自己的“习性”和所在精英大学的“场域”,进而调整自己的期待和应对模式,过“经过审视的人生”。这已经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转变的开始。作者出版本书的行为本身,也正呼应了自己在余论中对寒门学子的建议和“寒门优势”的论断,即把历史的自己作为“灵感和人生价值”的一部分。

同时作者也同意布迪厄等学者关于精英大学对低阶层学生的“不友好、不公平”,个体意识和自主性只是“转变”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因此呼吁精英大学对此现象予以关注。

从这里岔开来说,本书亦适合大学负责人或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当今国内外局势背景下,所有人都期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来增长点,能让我们摆脱“存量经济”的危机。我们当然期待此次新革命发源于中国,那么就要研究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是中国的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最后落脚点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如何呢?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角度。诚然,如作者所说,我们无法对不同模式下的个体选择有高下之分。但一味地追求各种表面条件和隐藏条件(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文化资本)等再生产资料的公平公正,并未见得是“药到病除”的解决方案。或者说只是给微观个体提供了“出路”,但宏观上人才流向并没有“物尽其用”,甚至对个体选择的尊重可能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尤其“寒门”学子受人生早期经历的深刻影响,即使按照本书建议完成转变,囿于“性格”和客观经济条件,大多成为认可“家国理想-社会价值”的价值归顺者而不会是自主驱动着或机会主义者。

因此,本书对高等教育的一个启发性建议是:在前高等教育阶段或高等教育早期,科学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唤醒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并进行分流,或许比之强调公平甚至平均更加重要且有效。同时,也是避免学历通货膨胀的有效办法。当然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氛围中是一件道阻且长的任务了。

说回本书,给了精英大学中“弱势阶层”反思和认识自己内在习性和外部场域一个可靠的抓手。避免了对环境的迷惘和自我的迷失,亦是非常宝贵的启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5013-1437611.html

上一篇:用-烂-了的“聆听”
收藏 IP: 122.224.66.*|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