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bib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bibo

博文

程碧波:纹明,利玛窦的拉丁发音即为欧几里得

已有 4459 次阅读 2020-9-5 14:42 |个人分类:纹明|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欧几里得

笔者的“纹明,《几何原本》来自中国的证据及其在西方的错误传播”一文发出后。有网哈嘟001提出线索,说利玛窦的拉丁发音即为欧几里得。笔者对此立即进行核查。

  利玛窦的英文发音为Matteo Ricci,跟欧几里得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利玛窦墓在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路南。其墓上刻有拉丁文墓志铭和中文墓志铭。

  拉丁文墓志铭为:

  D.O.M. P. MATTHAEUS RICCI, ITALUS MACERATENSIS. SOC. IESU PROFESS, IN QUA MIXIT AN- NOS XLII, EXPENSIS XXVIII IN SACRA A- PUD SINAS EXPIDI- TIONE, UBI PRIM. CUM CHRI FIDES AERTIO IAM INVE- HERETUR, SOCIO- IUM DOMICILIA EREXIT. TANDEM DOCTRINAE ET VER- TUTIS PAMA CELE- BER OBIT PEKINI A.C.MDCX. DEXT. HERETUR, SOCIO- IUM DOMICILIA EREXIT TANDEM DOCTRINAE ET VIR- TUTIS PAMA CEE BER OBIT PEKINI A.C. MDCX. DEXI. MATTAET. SU/EI IX. 

  中文墓志铭为:“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从利玛窦的拉丁文墓志铭来看,其拉丁文名字为“MATTHAEUS RICCI”。其名字后几个音节为“Eus ricci”。而欧几里得的拉丁文为“Euclides”。现在我们将“Euclides”的“c”发音为“k”,翻译为中文近音为“几”。但事实上“c”亦发音为“s”。而“Eus ricci”的第一个“c”发音为“k”,第二个“c”与“i”一起组合为“ci”,发音为“si”。而“ri”则与“li”发音极近。因此“Eus ricci”与“Eusriksi”发音相同,而“Euclides”与“Euslides”发音相同。而“Eusriksi”与“Euslides”发音极为相近。在利玛窦时代,西文尚处于成型阶段,语法和拼读尚不规范,所以“Eusriksi”与“Euslides”完全可能为同一发音的不同拼音标注。

  所以,从语音上来看,利玛窦的拉丁发音的确即为欧几里得。从本系列对西方地理的考证来看,利玛窦时代为耶元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这是与西方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时间点、以及笔者“纹明,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大秦”一文中所指出,根据西方旧地图,托勒密王国存在于耶元16世纪的结论,均具有吻合性。但这并不是说利玛窦在亚历山大港学习过,而是说亚历山大港的信息在利玛窦同时代才开始出现,成为了欧几里得故事的素材。见图1:耶元1555年西方旧地图(Boileau de Bouillon, Gilles ,La sphere des deux mondes, conposée in françois, par Darinel pasteur des Amadis,1555)上的托勒密王国:

133.png

图1 西元1555年地图,托勒密王朝

  图1左下方正是Ptolemais(托勒密),Ptolemais右上方为Cæarea(凯撒),Ptolemais与凯撒右上方的Palmyra隔开,说明托勒密正受凯撒攻击,被隔离成两个托勒密。凯撒攻击托勒密的历史的确存在,但不是目前学界认为的发生在耶元前,而是发生在耶元16世纪。这也正是利玛窦的时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4736-1249366.html

上一篇:程碧波:从《奇器图说》看现代力学与机械技术的中国起源,暨来华七千部西方著作真相探寻
下一篇:论只能依照频谱展开来进行算术级并行的量子多频存储与计算,及量子可测性证明——量子存储与量子计算中波的分解研究
收藏 IP: 61.50.10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