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Hindawi编辑访谈系列的一部分。我们的客座编辑将会分享他们对其职业的见解,给作者的建议,以及对其领域趋势的思考。 尧中华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于2006年在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于2009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研究。在材料类期刊领域发表与电介质材料相关学术论文140多篇。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在应用于储能的电介质材料及其多层结构器件。 1 您的科研经历是什么?以及您是如何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 我于2009年从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为材料物理与化学。毕业后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教学科研工作。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能够在这样一个集体工作是很幸运的。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我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介电材料与器件,主要集中在储能电介质材料及其多层结构的器件研发。 2 是什么原因使您愿意担任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副编辑? 一直以来,我都是以审稿人的身份与各类期刊编辑合作,担任了20多个材料类杂志的审稿人。于2018年起,担任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学术编辑,很荣幸能够于2020年担任该期刊副编辑。对我而言,选择担任该期刊副编辑的原因主要有: 作为副编辑,我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全球科学家在材料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自身在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在电介质材料及其器件领域相对较少,除了半导体外,电介质材料越来越成为电子及信息领域的重要方向,希望拓展杂志在该领域的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科研人员,希望把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杂志介绍给更多中国学者,给更多的材料科学家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3 该期刊对科学研究以及社会价值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杂志涵盖面较广,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理论与模拟、性能表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该期刊读者众多,为全球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分享平台。随着期刊的发展,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新兴领域以及交叉研究的研究被期刊收录,从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4 你认为目前该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或者研究方向是什么? 在介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储能电介质材料,如美国EEstor公司提出的超级陶瓷电容器,通过巨介电性能材料的开发,有望替代现有化学电池,实现固态物理储能修饰的陶瓷电池; 应用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微波介电材料,这一类型的电介质材料可以用作谐振器、滤波器、介质天线、介质导波回路等微波元器件; 铁电压电材料,这类材料可以应用于执行器、驱动片、变压器等。这几个研究方向近年来都是发展较快,应用前景好的领域。 5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如何帮助中国研究人员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强调他们在这一领域的贡献? 这个期刊采取开放获取的出版方式。所有研究发表后可立即不受限制地免费获取研究信息。对于中国科研人员来说,它为作者和读者间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6 在该刊发表论文是否可以帮助中国学者与海外研究人员产生更多交流,建立合作? 因为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在材料类期刊中涵盖范围广,其投稿的作者和读者来着世界各地,容易让不同材料研究领域的人获得交流机会。 7 你会给正在第一篇文章的博士研究生什么样的建议? 一篇学术论文从投稿到接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几周,多则几个月。而审稿人评阅稿件也是一个辛苦的工作。在论文中,作者需要清晰交待学术论文的研究背景,论文中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阐述主体研究内容及讨论,提炼出主要的结论。 从期刊编辑角度看,若想要文章的学术水平达到期刊要求,论文的写作需要达到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尽可能确保文章没有明显的语法问题,这是给编辑和审稿人的第一印象;第二,文章结构、文献引用和格式问题应该严格按照期刊要求;第三,图表要清晰,能够简洁明了的表达文章的意思。 8 在选择期刊方面,你会给作者的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作者应该根据其文章内容来选择期刊。如果其学术论文原创性高且具有较好的研究成果,一般选择领域内重要的专业期刊;而如果学术论文是交叉领域的,应该选择涵盖范围广的期刊,这样容易被不同领域的读者所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该期刊更多内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