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基金回归其科研的本位】
临近放假,又是一年基金时,一些关于基金项目的消息也不时见诸于各种媒体。比如:国内一些高校要求符合申报条件(不限项)的所有老师(高级职称、博士学位)都必须申请新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否则就要扣除一定额度的绩效;某某学校邀请某某大牛亲临指导基金申报,针对标书进行点拨,以提高命中率;某某学校提前谋划,在暑期就开始动员符合条件的人员申报;等等等等。
应该说,这些做法都有其说得过去的原因,比如第一种,不外乎是要提高命中率,必先做大分母,一个学校或学院一年也十个手指都数得过来的人数申报,即使天上掉馅饼,全中,也不过如此。第二种,基金申请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命题作文,有所谓的套路,这些套路掌握的好的,即使有硬伤,比如申请人实力不够,也有可能通过所谓的包装和套路,从而获得评委的青睐,从而提高命中率。第三种,有点类似第二种原因,基金标书就像作文和论文,花十个月打磨的总比你花十天的不管是颜值还是实力都足以看出其中的区别。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基金赋予了更多非科研性质的附加值,比如各种学科排名或者学位点申报或者专业评估可能都占一定的权重,导致各大学校的LD对基金饥渴无比,压力层层传导,就出现了开始所述的各种所谓的“怪”现象。
为此,为了让基金回归其科研的本位,窃以为应该有以下几点认识:
1. 高校教师的定位,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科研工作者。从这个定位来看,科研是教学这块责任田之外的自留地。怎么耕种,不宜以行政力量去干预,否则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上述第一点的安徽某校,直白一点的说,其做法非但提高不了命中率,反而是浪费了那些不愿意或者没实力申报的人员的时间、基金委工作人员和广大评委的时间。这种政策下的本能反应,正如有些网友所言,不就是随便弄个本子交差了事。每年评审本子,也总会发现一些本子是重在参与,不忍多看。
2. 正是因为科研是自留地,丰俭由人,学校能做的就是提供各种软硬件保障,为教有余力的人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比如,出台相关办法,打通教学和科研评价的标准,让科研做的好的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擅长的事,适当减少教学的工作量,甚至可以用科研工作量来替部分教学工作量;上次有网友说,在锅内,有些教授博导都待在“集体网吧”的,这点纵观全世界developed郭嘉,均属鲜见。
3. 凭兴趣做科研的是科研的最高境界,凭责任做科研的次之,被逼做科研的,只能呵呵了,基金标书的撰写和准备亦然。基金标书的撰写,本质上就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以往科研的总结和精炼以及其将来科研的展望,这是标书的本质,如果这些玩意一个博士自己都搞不定,还需要靠别人的指导或者点拨来完成,那只能说TA在这些方面还做的不够。从这点看来,上述第一段所说的三点,虽然有其原因,却是对真正的科研促进有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