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来自某度百科
最近,内卷堪称万金油,只要有一个领域一有竞争,就言之内卷。其实,内卷仅针对极端情况适用。一般情况下,内卷其实是个伪命题。如果进一步泛化该概念,则有逃避现实的嫌疑。如何避免陷入内卷的思维和怪圈,勇于和善于面对竞争,做到二八定律就可以了。
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这其实也可以用二八定律来解释。就像申请基金,不要看泱泱几十万的申请数,其实真正有竞争力的也就20%左右。一个班级,不要看班级有八九十个人,其实认真学习的也就20%左右。一个单位的科研情况,不要看其有成百的博士、博士后、教授,其实真正的科研贡献量也仅出在那大概20%的人头上。
现在回过头来说竞争,不要一看数量,先心里吓个半死,其实真正有实力和你竞争的人不多的,就像评奖学金,100个同学,剔除掉80个呼呼大睡连充数都算不上的,剩下不到20个,里面再剔除掉几个懒得填表的,或者打酱油的,估计剩下不到五六个,这就是你要竞争的对手,而如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只有坚持了,要评奖学金,重在平时,要各方面全面发展,持之以恒,方得始终,整个过程能坚持下来的有一两个就不错了。
这个原理具有非同一般的普适性,可以套用在求学、工作、生活等等环境。
有人羡慕牛顿生活的那个年代,随便苹果砸一下就能蹦出个牛顿定律,也有人羡慕普朗克生活的那个年代,随便奇思妙想就闪现出量子力学理论来。有人悲观的说,现在要出点创新太难了。其实,这一点也不值得羡慕,牛顿和普朗克只是做到了比他们那个时代的20%的人想更多一点而已。有人羡慕十几二十年前职称好评,其实那个年代上了职称的人并不是轻轻松松就上去了的,如果没有做的比80%人好,绝对也是上不去的。有人羡慕WG结束高考上大学的那些人,毕业即就业,若干年后还大都HUN到重要岗位,其实TA们做的决定是挺不容易的,离开舒适区,因为绝大部分80%以上的人都要不吓个半死(你想英语只认得ABC就要去考试,一般人是不敢的),要不屈服于现实了。
回到文初的问题,现在锅内内卷吗?有人拿博士毕业进小学教书为例,说是内卷,TA没看到锅内博士,至少毕业的绝大部分还是毕业即找到了心仪的单位的(这里找到单位指的是固定工作,不是博士后这种临时工或者失业)。如果TA去看看west方博士毕业即失业(博士毕业直接tenue的概率极低,没有几轮博后经历几乎不可能),或者博士毕业去酒吧打工,maybe TA就不会这么想了。
所以说,没有对比就么有上海。由此看来,锅内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广大大学生、研究生、高等学校教师及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拥有远比west方多得多的鸡费,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