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S

博文

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2-001)——首次实现亚1纳米栅长晶体管

已有 1302 次阅读 2022-3-18 14:2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image.png

工作简介

         ——首次实现亚1纳米栅长晶体管
晶体管作为芯片的核心元器件,更小的栅极尺寸能让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并带来性能的提升。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提出:“集成电路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微处理器的性能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这在集成电路领域被称为“摩尔定律”。过去几十年晶体管的栅极尺寸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不断微缩,然而近年来,随着晶体管的物理尺寸进入纳米尺度,漏电流增大、静态功耗增大等短沟道效应越来越严重,这使得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开发迫在眉睫。根据IRDS 2021报告,目前主流工业界晶体管的栅极尺寸在12 nm以上,如何促进晶体管关键尺寸的进一步微缩,引起了业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image.png

图1. 随着摩尔定律的发展,晶体管栅长逐步微缩,本工作实现了亚1纳米栅长的晶体管。


image.png

图2. 亚1纳米栅长晶体管器件工艺流程,示意图,表征图以及实物图。


学术界在极短栅长晶体管方面做出了探索。2012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在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报道了基于绝缘衬底上硅实现V形的平面无结型硅基晶体管,等效的物理栅长仅为3纳米。2016年,美国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在《科学》(Science)期刊报道了基于金属性碳纳米管材料实现了物理栅长为1纳米的平面硫化钼晶体管。为进一步突破1纳米以下栅长晶体管,本团队巧妙利用石墨烯薄膜超薄的单原子层厚度和优异的导电性能,通过石墨烯侧向电场来控制垂直MoS2沟道的开关,从而实现0.34纳米的等效物理栅长。通过在石墨烯表面沉积金属铝并自然氧化的方式,完成了对石墨烯垂直方向电场的屏蔽。再使用原子层沉积的二氧化铪作为栅极介质、化学气相沉积的单层二维二硫化钼薄膜作为沟道。


上述相关成果以“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垂直硫化钼晶体管”(Vertical  MoS2 transistors with sub-1-nm gate lengths)为题,于3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论文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和田禾副教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士生吴凡、田禾副教授、博士生沈阳为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基金委、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等的支持。


作者简介


image.png

通讯作者

任天令,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多项国家重要科技项目,做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学术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微纳电子器件、芯片与系统,包括:智能传感器与智能集成系统,二维纳电子器件与芯片,柔性、可穿戴器件与系统,智能信息器件与系统技术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0余篇,包括Nature、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Nano Letters、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Nanoscale、Carbon、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 Sensors Journal,以及国际微电子领域顶级会议IEDM论文等;获国内外发明专利70余项。荣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1)。


担任或曾任IEEE电子器件学会副主席(中国大陆首次)、IEDM执委(中国大陆首次)、IEEE电子器件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国大陆首次)、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IEEE电子器件学会杰出讲师、IEEE EDTM 执委、IEEE JEDS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编委等学术任职。




image.png

通讯作者

田禾,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教授,集成纳电子所副所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于二维材料(石墨烯、二硫化钼、黑磷等)的新型微纳电子器件:晶体管、存储器、传感器/执行器等。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ACS Nano、IEEE TED、IEEE ED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微电子器件领域顶级会议IEDM10篇,论文总他引超过5000次,h因子40。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及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等,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3),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以及首届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等。


原文传递


详情请点击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323-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6013-1330001.html

上一篇:半导体学报2022年第2期——中文导读
下一篇:半导体学报2022年第3期——中文导读
收藏 IP: 223.71.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0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