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只是等待三个月被拒稿,这应该是很多作者经历过的吧。但你经历过,投稿一篇中文普刊:从投稿到录用经历了超过1年的时间,然后,录用了以后,对方又决定不发表吗?
如果没有,就来看看我在这次投稿中的艰难经历吧。
2020年6月17日,我通过投稿系统给L期刊投稿,初投稿的全部字数有大概两万五千字。首先声明,我不觉得这是一篇多好的论文,否则不会投稿到普刊了。之所以写这篇论文,一是我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搜论文的时候发现这个视角的研究很少,另外,已有的研究中对我关注的问题也没有给出答案。就是基于这么简单的想法,我就做了一些调研、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这篇论文。出发点很简单,论文的内容也很简单,只不过其中有些工作是必须要动手去做才能得到的答案。事实上,我的很多论文都是兴致来了就想写一写;兴致过了,不管多有意义,我也不一定想做了。
2020年6月23日,投稿系统里给了第一次意见:“英文摘要不足500字.文章太长,一般在8000-10000左右,请精简。”
收到这个意见的时候,当时我还在澳洲,即将参加一次长达半个月的实践活动,不可能有精力修改这篇论文。半个多月以后,又因为回国的事要订机票、准备回国事宜等,又是半个多月没法动手。回国以后是14天的酒店集中隔离,结束隔离以后又要忙于下学期上课的事情,所以八月底之前,这篇论文就没动过。这段时间的耽搁,确实是我自己的原因。但是有时候我也非常“钦佩”那些高产的作者。我感觉,如果研究的东西不一样,一年能写十篇以上的论文,都算是非常辛苦的了。写论文是一个需要阅读文献、思考、下笔、修改、再修改的过程,如果还有实验,还要对比和已有研究的异同。所以即便我很随性,每篇论文还是要投入很大心力去完成的。
终于,9月份以后教学也步入正轨了,我在9月和10月初集中精力又研究了一下这篇论文。
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一篇原本将近两万五千字的论文,要修改到一万字左右,是何其难也!数据删了结论就对不上,段落删了就显得不完整。
但是,最终还是委屈巴巴的删改了。
2020年10月10日,再次把这篇稿子提交到系统,此时,全文一万三千字左右,正文一万字左右。这是这次投稿所经历的第一关:不管内容如何,字数至少得符合他们的要求!
2020年10月12日,通过-分稿。
此后又等了整整两个月。
2020年12月12日,进入复审状态。
2020年12月30日,进入执行主编审稿状态。
然后是进入专家评审状态,当时也不知道是几个外审专家。
又大约过了5个半月,2021年5月20日,终于收到审稿意见。一共三个审稿专家,审了五个半月。我能说啥呢?这篇论文我从动手到完成初稿才用了一个月左右,三个专家审稿审了五个半月多。
审稿意见如下(备注:涉及论文具体内容的部分隐去):
审稿意见:
请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
专家意见1:修改后录用
具体修改建议如下:
1.减少文字量,进一步提炼主题。本文目前约有13000字,建议删掉不必要或啰嗦、繁琐的内容,将中字数控制在9000-10000字以内;
2.题目中的“优质”一词四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是很好界定,也不科学,建议直接改为“基于……”或“基于……”。
3.删掉文中的“1.1 ……”部分的第一自然段的全部内容,以突出“XX”这一主题。
4.将“3.1 ……”整合到“3.2 ……”中,之后再在细列小标题,以更加清楚。
5.删掉“3.3.1 概述”部分的全部内容。
6.“1.2 ……”部分缩写,使之更加简洁。
专家意见2:修改后再审
修改建议:1.文章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尚有些欠缺。2. 关键词中的“XX”一词在文章未有内容体现,也未讲清与“XX”的区别,建议删去。3.引言中的“……四个群体的分类” ,其中“A、B”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XX的界定中的“物因”“ 极因”“本因”等词语比较生僻模糊,其含义何指?均存疑!4. XX的界定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对“XX”界定(……等论述)的理解与论述比较肤浅且不严谨,有些歧离XX本质,至少是不够到位(可参见我国XX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其自然影响到XX的某些理解与论述,建议适当改写。5. 结语部分内容有些薄弱,建议补充该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启示意义。6.文章中存在一些文字问题,请进一步加工修改。
专家意见3:修改后再审
鉴于文章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研究结论仍存在诸多问题,建相关建议如下:
1、研究问题的提出:(1)研究问题不明确。例如,作者是想“通过XX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还是分析XX技巧?又或者研究XX相关知识为教学提供借鉴意义?还是讨论XX的概念和特征?”
2、引言部分:存在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层次不清晰的问题。其次,研究价值和意义不突出。如作者指出:“研究内容可相对客观的反映当前的XX现状,对于深入认识XX具有一定意义”,表述过于空泛。
3、研究综述:文献综述缺乏“评”与“述”结合以及研究视角的梳理,并未在研究问题基础上进行理论梳理和批判。其次,研究缺口和XX研究的贡献脱节。如“……”
4、研究结论:整篇文章偏重事实描述而不是问题研究导向,缺乏理论对话和提升,研究价值不明确。
收到意见以后,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还是结合意见进一步做了修改,图文结合的修改说明有5页(其中蓝色字是我撰写答复原有疑问的内容,部分图件只是为了让审稿人理解他们想要的“答案”)。
但是我这个人做事情是比较着急的,所以修改工作只用了12天左右,就重新上传了修改稿。
但是,对方的效率似乎还是不够高,我6月1号返回的修改稿,编辑部是直到6月17号才重新送外审。
外审依然比较慢,又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外审意见才返回。
这次的意见是:
附修改完善意见:
经过两轮修改,文章较前稿有很大提升,但还是存在一定不足,请按照以下意见做最后修改完善:
一是文献综述未能突出研究缺口和研究价值。作者在修改说明中提出:“截止到目前国内代表性的论文仅29篇,国外合计282篇”。但是,遗憾的是参考文献中并未体现国外学术研究动态。建议参考XX等2020发表于《XX学刊》的《XX》一文进行文献整理,进而找到研究缺口,突出本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贡献。
二是结论对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总结不足。且不论是应用性研究还是理论性研究,作为学术研究本身就是需要有学术对话,而不是一味强调研究数量的多少。
分析了意见以后,再加上恰好21年暑假的7、8月份没法外出【这是有时间修改的最主要的原因】,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翻阅大量文献,于一个月后再次提交了修改稿和修改说明。
这里,也顺便相对完整的列出我这一版的修改说明:
针对第一条意见,本次修改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
(1)详细阅读了XX等2020发表于《XX学刊》的《XX》一文,并阅读了其相关的参考文献。但阅读之后,发现XX等主要分析了国外的研究进展,包括“……7个细分维度”,其中前3项在本文的参考文献中亦有涉及,后4项属于国外研究相对较多的内容。由于国内关于XX的研究较少,以至于研究缺口较大。限于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已经固定,因此从写作方面进一步修改了文献综述部分;
(2)限于XX的研究较少,修改过程中进一步阅读了“X”相关的中文核心、CSSCI期刊文献200余篇,并在修改稿中融入了部分代表性参考文献(文献[1-8]为新增参考文献,并修改了总的参考文献);
(3)在近一个月的修改过程中,完整阅读了2021年国内XX界的顶刊《XX学刊》的前3期,调研了《XX学刊》中研究论文的写法手法,对本文的文献综述进行修改,修改后,文献综述按照“X→XX及其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方法”的逻辑进行撰写,突出了本研究的问题意识。
针对第二条意见:
参照《XX学刊》中研究论文的写法手法,进一步修改了结论部分的内容,一方面突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和贡献,另一方面对研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修改后,读者能更清晰本文的研究贡献,并可对展望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说实话,因为就是一篇中文普刊(写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完全是因为感兴趣才去做的。所以这次修改之后也没有频繁的看过投稿系统,这期间也再没收到过系统发送的邮件。直到有一天看系统,发现稿件又经历了N个程序,被录用了。
被录用了应该高兴吧?
其实仔细算一下,20年的6月17日是投稿的日期,到稿件被接收,都已经是21年8月最后一天。原本就是因为有兴趣才去做一做,有多少兴趣,一年之后还激情满满吗?
还有,我们单位对普刊几乎是没有奖励政策的,所以实际上这篇论文能给我带来的好处,真的非常有限。
问题在于,我太天真了。我以为这个期刊和其他的期刊一样,录用了以后,等着编辑部发定稿就结束了,而且系统里都已经显示要“安排刊期”了,应该没我啥事儿了吧?
大错特错!!!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这个期刊的投稿网站在页面左下角的一个并不显著的位置,还有一个东西叫“作者园地”,恰好里面还有一篇神奇的规定叫“被录用稿件的作者请阅读本文(非常重要)”。
既然非常重要,你为啥不放在页面的主要位置,或者以更主动的方式告诉作者呢?而是要把这么一个版块放在页面左下角这么不显著的位置?而且,你最上面就是登陆系统的模块,在你不主动通知作者的情况下,作者不翻你们网页,会注意到这一点吗?电脑的屏幕但凡小一点,就很难翻到你们这个文件吧?
21年8月底稿件录用,我就老老实实等着见刊。
结果到了22年8月,还没见刊。我心想,等着吧,22年不是还有几个月。一等就等到了最近,才发现这个角落里这篇神奇的、非常重要的文章。
打开以后,心里啥滋味呢。您假想一下你是我,看看对方下面这个流程吧:
一、录用稿件步骤:
1、网上自动提示
一旦稿件被录用,我们将在网上自动提示,请登陆后查看。另外,还会通过作者预留的邮箱发出录用稿件的通知信。
2、与我刊联系进行确认工作
确认被录用后,请与我们联系确认(电话、电子邮件或QQ留言),一是确定未在他刊上发表,二是确定同意在我刊上发表。
3、确认后的资料准备
确认后,请将按我刊规范要求进行修改后的电子文本发到以下两个邮箱中:(1) …… ;(2)……,主题为录用稿件(作者名《论文题目》)),将2份打印稿及签好名字的《著作权转让协议》、《著作权许可使用授权书》寄到我刊地址:……编辑部收.,请在信封的正面一定注明录用稿件字样。我刊已采用CNKI“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请将定稿的电子文本先自行检测,要求文字复制比在10%以内,否则只能退稿。如作者不方便检测,可交给我刊进行检测。
4、完成确认工作
在收到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含打印稿、签好名字的版权转让协议、电子稿及其他),并经过稿件核对最后确定稿件后,我们会通过电子邮件通知作者(请作者确认,邮箱一定要填写),最终完成录用稿件的确认工作。
5、确认完成后,进入编辑排版,安排正式刊出。
6.我刊会在正式印刷之前将最后的电子校样发给作者,请检查是否需要更正。
郑重说明:本刊一般按照收到打印稿和电子版作为确认凭证,并以此做出刊计划,如只有打印稿或只有电子稿,本刊将延期刊登,直到收齐打印稿和电子稿为止,由此而导致的论文失效责任由作者自负。
首先,我的稿件只是在系统里录用了,自始至终没有收到他们所谓的给预留邮箱发邮件这件事。
其次,系统录用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编辑部从没主动联系过我,也没有主动告知过我稿件录用了还有这么繁琐的手续。我承认没看到贵刊在边边角角留下的信息是我的错,但难道这么长的时间里,编辑部既然有这条规定,就没想过主动联系下作者?
遗憾的是,当我再次咨询编辑部的时候,对方告诉我,要问了领导才知道能不能发表。
然而,第一天咨询还没给我回复,第二天再问的时候,就告诉我说太久了默认退稿……
所以贵刊是在逗作者玩呢?
当然,我一定要深刻的反思我自己:
1、为啥不天天催命似的联系编辑部呢?
2、为啥不天天催命似的联系编辑部呢??
3、为啥不天天催命似的联系编辑部呢???
这么神奇的期刊,也一定要提醒后来的投稿人,如果你投稿这个期刊,一定一定要看看他们的边边角角,一定一定要主动的、不厌其烦的联系编辑部!
这个期刊,就是桂林旅游学院主办的《旅游论坛》。
我衷心的祝你们期刊越办越好!
但是,此后余生,我再也不会给你们期刊投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