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优势资源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 精选

已有 5203 次阅读 2021-3-4 14:48 |个人分类:我的论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优势资源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其显著优势可概括为:有钱、生优、政策好。因为资金雄厚,所以在师资和硬件方面衣食无忧;因为生源优质,所以普通院校敢想但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在优势资源院校进行尝试;因为政策好,所以优势资源院校通常在同行中充当专家、裁判的角色,而在管理制度上也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在改革内容上可以有更大的包容度。尽管“985”、“211”已成昨日旧梦,但由此造成的高等教育分级却深远的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以“985”、“211”、普通院校所切分的高等教育阵营,在最近几十年,几乎变动不大。普通院校通常在循规蹈矩与离经叛道之间选择了循规蹈矩,而优势资源院校因具备“有钱、生优、政策好”的先天条件,具备把高等教育改革的步子迈大一点的可能。从苏联模式,到欧美模式,从CDIO,再到OBE,无不充斥着外来元素。如果说优势资源院校领衔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那么敢为人先、身先士卒、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品格也应成为优势资源院校的责任。借助其“有钱、生优、政策好”的优势,甘冒失败的风险去把高等教育改革的步子迈大一点,优势资源院校舍我其谁、责无旁贷。


笔者认为,优势资源院校可以通过以下视角,进行更大胆的教育改革尝试:


1)以就业大数据确定培养方向。动态追踪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和长期职业发展需求,并建立相应的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以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和职业发展需求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通过反向大数据回馈,对于教学环节设置的合理与否将有更准确的判断。对于优势资源院校,可根据服务工业和服务科研等不同需求,设立不同的培养路径。优势资源院校也应深刻反思,如何避免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结果变成了为外国输送人才,出国深造的人才流失和人才回流问题也应在现实中得到回应


2)打破专业界限。大类招生在我国已有一定实践经验,但往往大类招生在后期还是要按照专业进行分流。一旦进入专业的深水区,以专业核心课为代表的紧箍咒又会加在人才培养头上。对于硕士、博士而言,往往其对知识的获取源于其研究的需要,属于一种主动学习、主动获得。而本科生在专业课的禁锢下,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打破专业课以及专业界限,由学生自己按照需求去主动获取知识并形成知识网,兼具针对性和个体性。优势资源院校要做的,一是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二是营造需求生存环境。学生在所营造的环境中以主动的姿态去求生存,并重新定义专业,有可能会实现更大的成就。从终身学习而言,即便是现有的专业课模式,也无法满足每个个体的知识、能力需求,甚至对于个别个体而言,一些专业课形同鸡肋,远达不到受用终生的效果。基于个体需求的专业重构,有可能让高等教育迈进后专业时代


3)打破学分界限。学分制是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较为通行的做法,但往往学分制与课程相挂钩,学生的学习还要受到课程的限制。打破学分界限,主要是以更包容的态度、更开放的视野去看待学分,而不是仅仅依靠课程来认定学分。举例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能大学四年都没主动出去旅游,但其依然通过学习课程毕业了,并被认为具备相应的素质。反而,一个利用寒暑假走云南、去西藏、出版著作的人可能不被认为具有相应的素质。我们应该倡导学院派严谨的学风,但我们也应摒弃老学究守旧的执拗。当高等教育展开双臂拥抱大量没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作为现代大学兼职教授或客座讲师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应该对高等教育自身对学生的包容度进行反思。打破学分界限并重构学分认定体系,有可能让创新的火花迸发的更璀璨。优势资源院校,可以在现有的通选课、专选课甚至是专业核心课等方面,开展更大胆且富有实效的学分认定。当依托现有的课程、专业的学分制被打破后,人才有可能会按照天性和天赋成长的更加多姿多彩,现代大学也有可能从培养大师走向成就大师之路


4)倡导自学模式。得益于早年的精品课程建设和近年来的在线课程建设,优势资源院校在数字化资源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加之优势资源院校的生源在自制力、自学能力等方面也要相对优于普通院校生源,诸如数学、英语、力学等较为传统且内容更改不大的课程,具备试水学生自学的可能。但应指出,现有的在线课程在考核环节普遍较水,现有的在校课程学分认定背后的学习实效恐怕并不理想,若倡导自学模式,应将学生在线学习和线下考核结合起来,并适当提高考核难度,以此来检验学习的实效


5)构建新型师徒制。现有的本科生班主任、导师制、小班教学等名目众多,但实效性仍是最大的问题。优势高校构建新型师徒制,既要传承传统师徒传授看家本领的门风、师徒父子的情感纽带,又要发扬科研工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老带新精神,以不惧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无私情怀,帮扶年轻人更快的站上巨人的肩膀。有可能,在前述突破专业、突破学分的条件下,新型师徒制会让教育成果更快、更优质的成熟。

 

全文:

对北大工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_兼论优势资源院校.pdf

备注:本文初稿写于2020年1月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0925-1274983.html

上一篇:致敬真实的活着-读《墨脱植物考察追记》
下一篇:开学第一课,一线教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收藏 IP: 1.204.92.*| 热度|

8 姚伟 冯广达 黄永义 邝宏达 罗春元 晏成和 彭真明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